禁止App过度索权 应对手机App“偷听”有大招
刚与同事说中午想吃麻辣烫,打开订餐软件,首页排在前两位的竟然都是麻辣烫商家;周末逛街时与朋友探讨哪条裙子好看,打开某购物软件便发现各式连衣裙……近年来,谈话被手机“偷听”时常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话题,从过去根据搜索习惯进行精准推送,到如今“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隔空投送,着实让很多人感到,自己在手机面前隐私全无。
手机真的在偷听吗?
此前一则内容为“语音发出后录音还在继续”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其中提到App“偷听”现象。从热搜标题和内容简介来看,似乎App“偷听”现象不仅板上钉钉,甚至超出人们的预期。不少网友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着实感到担忧。
追溯此话题,引发热搜的内容实际上是在一档新闻节目中,一位技术专家利用自开发的模拟测试软件展示了从技术上可以实现的App“偷听”行为。同时专家也表示,技术上虽然可行,但这种“偷听”方式的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存在非常高的法律风险。该技术专家还表示,暂时尚未发现哪款App有将语音信息直接上传的“偷听”行为,而手机越来越“懂”用户,实际上是由于大数据画像越来越精准所引起的。
尽管如此,网友们对于手机是否在“偷听”的议论并未停止。网友科技圣斗士称:“自己跟朋友吃饭时聊到茶叶,并且从未搜索过与茶叶相关的内容,随后便收到了茶叶的广告。”
针对网友们反应的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亲自进行了一番测试。记者从来不吃榴莲,在各种外卖App上也从未对“榴莲”及其相应食品进行过搜索。但是,当记者与朋友针对榴莲进行一番对话和讨论后,再次打开某外卖App的首页时,便看到了“新鲜榴莲仅售29.9元”的推送信息。
“听”来的数据有用吗?
如何在接受互联网平台和各类App提供的便利服务时,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安全,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专家表示,手机越来越“懂”用户,其实是大数据画像越来越精准所引起的。大数据的来源可能不只是一个App,而是多个App的汇总,大量信息汇聚导致用户画像越来越精准。
对此,App治理工作组何延哲告诉记者,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采用服务进程进行“低功耗”识别语音并转换成文字的方式,也就是所谓App“监听并提取关键字”理论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但需要具备如下两个条件:第一,App自带录音功能,并且获取录音权限;第二,App置于前台,并且不锁屏。
“目前最新的手机操作系统不断强化了‘录音’权限使用的透明性,一旦调用麦克风,不仅在状态栏中会出现提示,还会产生日志记录,‘偷听’行为暴露的可能性很大,导致违规处罚的风险也很高。”何延哲说。
手机App盗来的信息究竟有何用?对此,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王小云表示,其实“App监听”的数据价值与违法成本不对等,商业应用空间不大。“App监听在非实验环境下收集的信息是否能被有效使用尚是未知数。而且这种软件的售卖与运营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发现,App开发者、运营者都将被追究法律责任。”王小云说。
近年来,因平台使用用户的朋友圈数据、地理位置数据而引发的诉讼已有多起,记者从裁判文书网检索发现,2020年涉及App或互联网平台的隐私权纠纷案件占整体隐私权纠纷案件的15%。隐私权纠纷案件中,胜诉当事人除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赔礼道歉外,还依据侵权行为的损害程度获得了千元以上的赔偿。
保护隐私安全需共同发力
目前,我国针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水平日趋提升,不法分子进行“窃听”的违法成本持续加大。
据了解,目前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一同构建了我国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此外,2019年11月出台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与App治理工作组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等,均就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做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
“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自己使用的App的隐私政策、采用手机操作系统提供的录音单次授权等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空间。”王小云说,用户还可以关闭麦克风权限,或者在使用App发语音、录音等功能后将手机切换到主界面或锁屏。
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马超认为,个人隐私保护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涉及到个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进步与隐私保护应当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智能设备供应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隐私政策和技术原理,消除社会大众的隐私焦虑。
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