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谣言治理形式依然严峻,还需加强科普传播
由国务院食安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23部门联合主办的主题为“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让生活更美好”的2019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于6月18日正式启动。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强化食品安全科普传播势在必行。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各部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食品抽检的总体合格率从2014年的94.7%增长到2018年的97.6%。不过,食品安全谣言一直是食品安全路上很大的绊脚石,“咖啡致癌”“塑料紫菜”“桃子喷防腐剂”等谣言经常在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中泛滥。
钟凯介绍,这些耸人听闻的谣言不仅影响消费信心,也对行业和产业带来直接的危害,如“塑料紫菜”谣言导致农户损失亿元以上;“桃子喷防腐剂”的造谣小视频导致桃子价格暴跌,销量仅为之前的20%。因此,强化食品安全科普传播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
实际上,近两年以来,社会各界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2018年,因食品安全造谣、传谣被公安机关打击的至少有169人,其中19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法律武器抵制谣言侵害,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究谣言生成传播的机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辟谣队伍,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对谣言有了一定警惕性。
不过,食品安全谣言的治理形势依然严峻。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了一项名为“达达星球”的答题测试。数据显示,200多个涉及食品谣言的题目中,有20题半数以上的人答错,其中多数是广为人知的养生“常识”,如菠菜补铁、喝茶排油、猪蹄美容、牛奶助眠等,这说明养生类谣言泛滥对公众的影响之大。
对此,钟凯指出,加强食品安全科普的协同共治,各方都要有所作为。政府部门要持续加大科普投入和扶持力度,将科普作为科学监管的重要突破口。媒体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在进行食品安全报道时,媒体要坚持科学报道的精神,认真核实信息来源,多听取专业的意见,不要片面追求流量和关注度。食品专业界也要积极参与科普工作,播撒科学的种子,让科技的力量造福大家的餐桌。
(来源:中国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