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个人代购 中国奢侈品消费是否会减缓?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陈晴)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首席财务官 Jean-Jacques Guiony近日在第三季度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表示,中国加大对代购的打击力度对整个奢侈品行业来说是好消息,LVMH近年来也一直在除中国外的其它市场做着同样的事情。
中国将于201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我国首部电子商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新法明确了利用微信朋友圈、网络直播等方式从事商品、服务经营活动的自然人也是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个人代购、微商也须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相关行政许可,依法纳税。市场普遍认为,新颁布的《电子商务法》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提高准入门槛,杜绝个人代购行为。野蛮生长的个人代购,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
摩根大通分析师表示,任何加强执法的目的都可能是在打击“代购”。中国游客会在回国后出售从海外购买的奢侈品,并从中获利,比如从韩国“代购”的商品,就可能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的1.5%。
“韩国代购”是中国最常见的代购之一,代购者从韩国购买奢侈品包袋、美妆产品,再转手卖给中国消费者。近几周,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中国海关加强边境检查的讯息。
LVMH 集团首席财务官 Jean-Jacques Guiony 此前在与分析师的电话会议上证实,由于中国海关在近一段时间内加强了对回国旅客的边境检查,集团股价出现下滑。“海关正在打击那些带着奢侈品回国的旅客。当他们回到家中时,会以盈利为目的出售一些商品,从而影响了我们在北京或上海的销售情况。海关之后可能还会更加严格。”
说到代购“产业”,其起步阶段大约在2005年。留学生或者是在国外工作的人,回国的时候顺便帮亲戚朋友带一些当时的稀罕物件,比如皮包、首饰或者化妆品。
后来,越来越多的境外导游和空姐也闻声而动加入这一行业,穿梭两地之间做起了职业代购。他们在国外低价购入商品,加价卖出,以此赚取差价。咨询公司贝恩的一份报告指出,单单2014 年,奢侈品代购行业规模达到550 亿到 750 亿元人民币之间,几乎是奢侈品牌内地门店销售额的一半。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个人代购的限制,无疑打击了爱代购消费者的心。一些酷爱大牌的国人长期享有着代购价的优惠,如今无异于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去购买相同的商品,显然,这是一个让消费者堵心的事情。
北京白领张小姐对记者表示,限制代购也是一件好的事情。从放心角度来讲,代购总是会担心真假问题,但面对和国内几千块钱的价差自己又忍不住想找代购购买。
Guiony在电话会议中表示“这(打击代购)并不会阻止真正的中国游客在国外购买奢侈品,而中国消费者也正获益于逐渐缩小的海内外差价,因此我们能在第三季度报告中看到,许多曾经在香港和澳门购买奢侈品的消费者现在开始在中国大陆进行购买。”据其透露,第三季度集团在中国内地的销售额增幅超过20%,已成为亚洲市场业绩的主要增长动力。
“代购从来就不是一件集团欢迎或提倡的事情,我们在店铺里,尤其是巴黎的店铺严格限制顾客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就是为了不在欧洲出现平行市场,”Guiony说,“显然我们能做的也很有限,但现在中国官方也正和集团往同一个方向努力(打击平行市场),这对我们是一个好消息。”
对于市场担心的中国政府打击代购可能对销售的影响, Guiony 表示,这已经不是首次出现,对公司基本没有任何影响。
国泰君安(香港)零售分析师Terry Hong 表示,奢侈品类股通常是受中国消费放缓担忧情绪中冲击最大的类别,当市场疲软时,投资者可能对负面消息反应过度。Terry Hong 亦同意Guiony 的看法,认为中国政府对代购态度的紧松对奢侈品市场并无影响。
但从奢侈品牌自身发展来看,随着奢侈品数字化发展,手机超级应用(APP)占据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一半以上注意力。时尚KOL(关键意见领袖)更是触及和影响奢侈品消费者的重要的触点。KOL推荐的时尚潮流单品,成为千禧一代竞相追逐的对象。对于大热单品,国内价格高昂,同时货源又不充足,很难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代购的出现,恰恰加快了奢侈品销售的发展,带动了更多消费人群的出现。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有创意、有想法的产品,增加了销量。
消费者马小姐告诉记者,一般当下大热的奢侈品单品,在国内很难买到。店员早就给VIP客人预留。平时出国机会不多,代购消失,让自己今后购买渠道很尴尬。
代购的出现也确实为品牌的宣传做出了努力,奢侈品不再只定位于高端人群,普通人群也成为了奢侈品的潜在客户。
而国内陆续对代购进行打击,遏制网购的发展,无疑对奢侈品产业形成了一定不好的影响。作为电商平台的经营者,奢侈品需要相应做出调整,减少代购假货倾销、频繁走私等现象,除了网络平台,相应加大实体店的营销门路,适应国内网购政策的改变。(来源: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作者:记者 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