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0531-51702706

首页 > 电商资讯 > 行业动态 >

不断进化的人工智能是叛乱者吗?

  2017年11月,百度世界大会在北京召开。一个“无人驾驶”打败无数人工智能新花样,赚足了眼球。当天,百度CEO李彦宏在会议上播放了他乘坐着一辆无人驾驶轿车前往世界大会现场的视频,他悠闲地坐在副驾驶上,透过镜头告诉现场观众,这辆无人驾驶轿车刚刚驶上五环。

  未来世界

  人工智能已经在建筑、医疗、仓储、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助手,甚至在赶超人类。

  在2014年上映的电影《她》里,内向的男主角西奥多·托姆布里与人工智能“女性”萨曼莎谈了一场靠声音传递情感的恋爱。现实生活中,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突破,语音识别技术愈加成熟。Siri与Google Now以及微软小娜也已经被大众接受并熟知。说不定不久的将来,你也会陷入一场用声音谈的恋爱。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10至20年内,我们所处的世界将越来越接近科幻电影所描述的未来世界。在那个世界里,车自动行驶,一切电子产品靠语音或视网膜控制,劳动密集型产业已被机器人或系统取代。生活方式的再次变革,必然带来人类思想的又一次重构。

  生活方式变革

  一台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家里的好帮手。眼下,机器人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服务场所试点上岗,如果不在意那点所谓的人情味,机器人将提供更冷静也更精准的服务。未来帮病人查询病症、病史的可能就是掌握着海量病例信息的机器人了,至于语气和触感如何,就要看设计师的喜好与审美了。

  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将在生活各个方面给人类带来便利。但这项科技的飞速发展,似乎也将给人类带来生存困扰。“无人驾驶”的实现意味着“司机”这个职业即将作古,智慧医疗让医生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智能机器人将让一大批服务业或其他重复性劳动者失去工作。

  人类在享受人工智能高效率、高规格服务的同时,似乎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人工智能服务是需要购买的,如果自身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了,我们要如何购买服务?

  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被解放出的人类劳动力将把自身的创造和生产能力投入到文化、艺术等领域。在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更有可能回到远古,重新找回精神上的宁静。

  人类的威胁

  人工智能将把人类从繁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但随着它变得越来越聪明,人类的主导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吗?

  这个科技和伦理上的悖论早在科幻电影里被反复讨论,2017年上映的电影《异形:契约》再次把这个讨论推上了新高度。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塑造了一个智慧超群的机器人大卫——与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作品《大卫》同名,寓意着他是接近完美的人类化身。电影中,大卫不再单纯地顺从于人类,他在一次次学习中掌握了人类的思维逻辑,并将自己凌驾于人类之上。由此,新的种族歧视诞生,法西斯主义被机器人接受和发扬,人类最终作茧自缚。

  这样的可怖局面不只是寓言,虽然当下的机器人还没聪明到大卫的境界,但人类与机器人的矛盾已崭露头角。

  《人工智能时代》里提到过一起“历史上第一次机器人暴走”案例。MIT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主任马文·明斯基曾提议远程控制机器人手臂,为病人实施外科手术。一天,可能是由于编程错误,这个机械手臂疯狂摆动到差点伤害到人。

  如果说,机器的“暴走”只是场意外,那当人类在机器人身上寄托了情感,并赋予他们人类身份时,人与机器人的伦理和地位冲突就更不可避免了。

  美军曾使用一种多足机器人排雷,每次它用脚引爆一颗地雷就会丢掉一条腿,但依然可以用剩下的腿继续前进。然而,负责执行的上校无法忍受看着它用最后一条腿拖着烧成焦黑色的残躯匍匐,他觉得这个测试是“不人道的”。

  2017年10月25日,在沙特阿拉伯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女性”机器人索菲娅被授予沙特公民身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这一身份确认意味着,将她关掉或拆除是非法的。索菲娅在大会上接受采访,显示出她的“高情商”。当被问到机器人是否有自我意识时,索菲娅的回答让大家后背发凉:“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人类呢?”

  人类已经渐渐开始以同类的视角接受机器人。1950年,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中未雨绸缪地探讨了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道德问题,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定律:“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也许,人类距离细化这三定律并将其付诸实施的未来已经不再遥远了。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并不会被人工智能代替,而是会创造成千上万的新行业和新岗位,以此满足人类生活所需和促进社会持续进步。说通俗一些,机器人得跟着咱们混呢。(来源:公众号STYLE时代风尚 编选:电子商务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