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占跨境商品销售额近三成 安全隐患仍难以监管
“对跨境电商的监管,一是贸易政策,二是关税政策,第三层面才是风险安全的管理。国内的食品监管部门没有执外法权,因此只能在进入国门之后,跟把关部门进行配合和联动。现在从国内买进来的国外食品有两类,一种是走贸易货物进来的,第二是零售个人物品的跨境电商,它的监管应该怎么管目前并不是特别的明晰。”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安监管二司副司长刘洪彬在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跨境食品安全监管的挑战与创新”论坛上表示。
在这种并不清晰的监管路线之下,正规的跨境电商、网络平台的个人代购,依然被消费驱动,推着往前走。
“我们平台是直接定向邀约消费者出国必买清单当中的商家到我们平台上开店的模式运营,我们是跨境进口的第一大平台,从数据来讲增长非常的迅速,过去一年达到75%以上。其中保健食品加上婴幼儿的奶粉占平台35%以上的比例。”天猫国际副总经理邢悦在上述论坛上表示。
安纯集团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张祖军认为,跨境电商的驱动力来自于真正意义的消费升级,特别是中产阶层这些消费群体渴望得到全球最新最先进的最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因为有电商作为平台,中国消费品可以享受跟国外非常接近的价格,加上商品极大丰富、品质同步,因此跨境保健品愈发受到欢迎。
但跨境的食品电商有一些独特的问题不容被忽视,比如国内外标准不一致,进口的时候检验检疫缺失,工艺链条太长。
“在各国标准的差异下,对消费者来讲,往回背食品有比较大的风险。消费者对标签的信息和警示信息是很难充分了解的,买这个食品对这个信息掌握也是不充分的,这是一个风险。再有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国外也有食品的召回,但是个人买回的食品难以得到召回信息,这个风险比我们标准之间的差异更大。”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食品所研究室副主任李强表示。
李强还表示,“我们对中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国的食品进行对比,坦白讲有差异,但是差异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虽然大家的膳食结构不同,但是没有到天壤之别的程度。我们的食品在逐步的接近,结构上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对安全环境等指标我们是严守安全底线的,我国和国外比哪个严我们用哪个。这个标准已经出台了。”
刘洪彬认为,中国的消费者膳食结构是不同的,在中国的环境下,如果全部把别的标准都采纳过来,是不是一定对消费者负责,实际来讲这是更高层面的不负责任,食品安全标准的制订必须按照食品膳食结构的标准来制订,否则这都不是标准的安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