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0531-51702706

首页 > 电商资讯 > 行业动态 >

电商助农典型之“双面”拼多多

  家里该添一盆绿植,拼多多上拼一单;闻到同事在吃螺蛳粉,拼多多上拼一单;老妈发来卷纸的拼单链接,还附了个红包,开开心心和她一起拼……就这样,操作简便、价格实惠、互动乐趣多多的拼多多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成为两亿用户的心头好。

  作为“坚持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社交电商平台,用户当然是拼多多最在乎的群体。而如果仅仅关注用户是否得实惠,而不去思考如何让用户可持续地得到更多实惠,拼多多也不会获得“两年两亿用户”的成就。

  它清楚地知道一个客观事实:需求的满足,要以充足的有效供给为前提。

  最近它的一个助农案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图为人民日报对“郑爷爷的梨”的报道

  “【心酸!7旬老人320斤落果梨卖了10块钱】(11月)25日,陕西咸阳乾县注泔镇,74岁郑志龙卖掉四袋有伤疤只能做果汁的酥梨,重320斤左右,每斤收购价3分钱,合计收入10元钱。老人家里还有3万斤商品酥梨没卖出去,急盼客商收购,也希望懂电商销售的人能帮助村民把美味的酥梨销售出去。帮帮他们,转!”

  11月27日,《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这条微博,引发了许多网友的感慨:

  “不知道为什么,看得我眼泪都掉下来了!”

  “320斤10块钱!!!老人得付出多少劳动才得到这10块钱啊!希望有条件的可以帮一帮,最看不了老人受苦了!”

  “梨贱伤农,也灼伤了每一个人的心,这十元钱凉了我的心。让农民安于土地,土地得能养活他们。精准扶贫,先让他们对脱贫有信心。”

  “买的贵得要死,卖的卖不出去?好好思考一下这种现象的源头!!!”

  全国知名农村电商专家、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也在微博力推“郑爷爷的梨”:“对于电商销售,像他们这般年纪的老人是不懂的,希望懂电商销售的人能帮助他们把好吃美味的酥梨销售出去。”

  看到相关消息后,以“为贫困地区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为己任的拼多多爱心助农团队也积极与郑爷爷取得联系,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助农行动中。不仅以每斤一元的高价包销郑爷爷家所剩的1.5万斤酥梨,同时以市场价收购村里其他农户的优质酥梨,在拼多多平台上统一售卖,并由拼多多无偿提供平台推广等资源支持。

  图为拼多多爱心助农团队赴郑爷爷家乡采购酥梨

  从结果来看,拼多多又一次速战速决:郑爷爷的梨从上线到售罄,仅用了一周时间;在取得了这个阶段性的胜利之后,乾县酥梨也“趁机”在拼多多上打开了销路,目前仍在平台热销。

  以几乎零成本的拼单促成裂变式传播和销量的翻番,又使规模大、面对市场变化难以灵活调整的农产品供给与高频、刚需却分散化的需求巧妙对接,社交电商拼多多新颖的模式,不忽视供需任何一方,反向优化供应链,不仅以优质优价获得了用户的欢心,也帮助生产者最大化地压缩成本,保留利润。

  一面为用户赢得实惠,一面化解“果贱伤农”难题,拼多多双面发力,实现了多方共赢。这个高效助农案例,不仅典型,而且应当被称赞,也值得借鉴。(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