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络同情心成为骗子的带货通行证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公众获取信息、互动交流、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科普达人、新农人、健康博主等等因短视频火出圈受到欢迎,由此也开辟多领域垂直细分赛道。与此同时,海量传播也会泥沙俱下,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一再引发关注。
造假短视频为何屡禁不止?目前,短视频带货已成为流量变现的主要模式之一,账号粉丝数越多,可以挂出的购物车链接就越多,相应的收益也就更多。在利益诱惑下,一些博主造假摆拍拉动流量。更有甚者,还有短视频带货培训机构推出所谓的“涨粉技巧”,“颠覆认知”“制造对立”“抄袭素材”等不正当手段都在其中。
有网友调侃:“骗子的剧本,比我的上课笔记都认真!”如此“用心”造假带来的后果,更是值得警惕,不少网友有这样的留言,“爸妈非常坚信这不是摆拍,还打赏”“很多老人家对短视频内容深信不疑”。别让网络同情心成为骗子带货的通行证,别让骗人的视频带起了流量,更别让造假者借着流量带货风生水起。因为接下来,他们带货的可信度和产品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悲惨浓度’高,更容易争取到人们的关注”。近日,“凉山孟阳”“凉山阿泽”案一审宣判,8人因虚假广告罪被判刑。打造“贫苦女孩”人设的主播拥有数百万粉丝,其背后是一条前端孵化网红、中端编撰内容、后端农产品制假售假的产业链。“卖惨售假”冲击了当地努力建起的品牌和口碑,更可能导致人们在真正需要实施善行时打上问号。利用公众的善良和信任造假牟利,透支社会信任,挑动社会敏感神经,受害的可能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后续影响难以估量。
恶意造假,就得让他彻底凉凉。2024年“清朗行动”重点开展10项整治任务,其中就包括整治“自媒体”造热点蹭热点制造“信息陷阱”、无底线吸粉引流牟利、通过摆拍场景制作“扮穷”“卖惨”内容博眼球等突出问题。
虚假短视频如何甄别?对于情节荒谬不合常理、时空信息漏洞百出的视频,用户点击确实要小心别上当。监管部门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时,网络平台也要完善机制,提高甄别技术的高效和准确度。针对利用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深度伪造问题,多方正在探讨和提升监管手段。治理虚假短视频,还要切断相关利益链条,让造假者无利可图、无戏可“唱”。
视频业态在快速发展,跳动的画面给人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也应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以真实、真诚的创作展现更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来源:央视新闻)
- 上一篇:关于规范直播营销、自动续费等行为,重要条例发布→
- 下一篇:人格化电商的掘金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