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共享经济下的文化产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7-06-22 15:00:36
一、互联网共享经济的概述
2016年两会上,分享经济首次以议案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大力推动包括共享经济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发展。2017年,分享经济连续第二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享经济所倡导的利用闲置资源带动生产力的生产模式,能够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对于当下的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什么叫共享经济?
你有一辆车,每天都一个人开车上下班,并且路线固定,如果每天上下班都拉上一两位跟你同路上下班的人,赚点油儿钱;当你不想开车的时候就坐上别人的车上下班给他油钱,这就是共享经济。(这里我们不谈职业专车和出租车)
简而言之,共享经济就是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需要的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共享经济的理念就是: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共同使用而不占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共享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初期,国内以嘀嘀、快的、Uber、神州专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近期,以摩拜、ofo等为代表的单车吸引资本竞相抢滩共享单车市场,共享经济的风头一时无两。全球各类共享经济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行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目前,传媒业、银行业、唱片业和出租车行业等都受到“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的冲击。
二、互联网共享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
在文化与科技等行业跨界融合、深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思维正在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新生业态。尤其是“互联网+文化”,极大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意愿,消除了各产业间的壁垒。
文化产业中的互联网共享经济主要存在于知识技能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由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上,作品、知识、经验、技能的分享或创新项目的资金筹集等。
“文化+科技”类型的共享经济平台,创造了动漫产业、数字出版、网络游戏、数字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以影视行业为例,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创作、融资、宣传、发行等环节,众多影视企业开始抢夺共享经济平台上的游戏、动画、文学等优质IP,并以IP为源头,进行全产业链的版权运营。以直播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版权产品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以灵活的方式实现传播和销售。广东汕尾的90后女孩庄心妍,以网络直播方式,把自己的歌曲发布到音乐直播平台“繁星网”,成为了“网生代音乐女神”。2016年4月,她的数字专辑销量已突破15万。
“文化+商品”类型的共享经济平台助力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及文化品牌的培育。在数字内容领域,一方面,文创产品、网络文学、电子书、网络视频等产品的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更加活跃;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在线文娱产品付费。2016年,知识技能分享领域,市场交易额达到610亿元,增速高达205%,是所有分享经济分类中增长最快的。几乎每个月都有知识付费新产品面世,值乎、知乎Live、得到等众多产品的用户均达到百万或千万级。网络广播平台——喜马拉雅FM凭借音频的快速、低成本,其推出的“123知识节”24小时销售额达到5088万。
“文化+”类型的共享经济平台创新文化(300336)企业的商业和盈利模式。例如,“光谷文化”打造的S+智慧办公服务平台,开创了“空间+服务”共享模式,是新型共享办公形态的典范。其业务由传统的物业服务延伸至品牌营销策划、会务会展、政企服务、生活配套等一站式定制化模块服务,拓展了盈利空间。猪八戒网依托平台累积的海量交易数据,将平台价值由交易中介拓展为包括版权和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印刷、设计衍生品的投资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相应地,盈利模式由交易佣金提升为标志设计全链条收费。
三、互联网共享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冲击
总的来看,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共有三次:
第一次,互联网社交出现,社交网络塑造了文化产业新生态。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用户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重要的是,社交软件成为阅读、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子门类的分享渠道,引领了以文化产品为中介的社交活动;社交网络培养了用户的网络社交习惯,而高粘性的用户则反哺了互联网的其他领域,共同构造一种新型的互联网生活方式。
第二次,互联网支付出现,尤其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逐渐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网络购票、购书等的优势一是快捷便利,二是价格便宜。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不仅培养了新一代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习惯,而且也使人们在知识、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激发起人们的文化消费意愿和需求,而消费市场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了供给。
第三次,互联网共享经济出现,信息不对称弱化,供需关系更加高效。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提供连接服务,信息不对称被逐步消除。文化商品或服务的供需关系在网络的力量下变得清晰且透明。一些企业抓住这一点,就能通过共享平台将资源租赁方和出租方对接在一起完成交易。
四、互联网共享经济下的文化产业走向
共享经济的平台正在重新定义公司的边界,重新建立起新的架构,进行价值再分配。这种分配机制极大的激活了人才、服务提供方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整个社会运转的效益。总的来说,新元智库认为,互联网共享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其走向有以下影响:
搭建共享经济平台,有助于小微文化企业更高效的组织和调配文化资源。我国小微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多、分布广,吸纳就业能力强,但企业经营能力弱,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优势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共有小微文化企业77.3万个,占全部文化企业的98.5%,是文化企业的构成主体。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依托于大数据,对文化产业小而散的状态进行整合和集聚,可以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深入挖掘企业服务和用户需求的痛点,提升文化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思维倡导开放的生态价值观,共享经济平台有利于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文化产业附加值。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为传统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及其与互联网创新性对接提供了机遇。共享经济平台融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诸多要素,将形成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以“免费”、“开放”原则吸引链条的相关合作伙伴,向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延伸,形成相关链条或产业链的平台经济集群。
2016年两会上,分享经济首次以议案形式进入公众视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大力推动包括共享经济在内的“新经济”领域的发展。2017年,分享经济连续第二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共享经济所倡导的利用闲置资源带动生产力的生产模式,能够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对于当下的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助力作用。
什么叫共享经济?
你有一辆车,每天都一个人开车上下班,并且路线固定,如果每天上下班都拉上一两位跟你同路上下班的人,赚点油儿钱;当你不想开车的时候就坐上别人的车上下班给他油钱,这就是共享经济。(这里我们不谈职业专车和出租车)
简而言之,共享经济就是将闲置的资源共享给需要的人,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从中获得回报。共享经济的理念就是: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共同使用而不占有。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共享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初期,国内以嘀嘀、快的、Uber、神州专车等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近期,以摩拜、ofo等为代表的单车吸引资本竞相抢滩共享单车市场,共享经济的风头一时无两。全球各类共享经济公司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行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目前,传媒业、银行业、唱片业和出租车行业等都受到“互联网+”与共享经济的冲击。
二、互联网共享经济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
在文化与科技等行业跨界融合、深度融合的发展进程中,互联网思维正在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多个行业,催生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新生业态。尤其是“互联网+文化”,极大激发了大众的消费意愿,消除了各产业间的壁垒。
文化产业中的互联网共享经济主要存在于知识技能领域,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由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上,作品、知识、经验、技能的分享或创新项目的资金筹集等。
“文化+科技”类型的共享经济平台,创造了动漫产业、数字出版、网络游戏、数字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以影视行业为例,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创作、融资、宣传、发行等环节,众多影视企业开始抢夺共享经济平台上的游戏、动画、文学等优质IP,并以IP为源头,进行全产业链的版权运营。以直播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版权产品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以灵活的方式实现传播和销售。广东汕尾的90后女孩庄心妍,以网络直播方式,把自己的歌曲发布到音乐直播平台“繁星网”,成为了“网生代音乐女神”。2016年4月,她的数字专辑销量已突破15万。
“文化+商品”类型的共享经济平台助力文化产业链的延伸,文化衍生品的开发生产及文化品牌的培育。在数字内容领域,一方面,文创产品、网络文学、电子书、网络视频等产品的市场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更加活跃;另一方面,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在线文娱产品付费。2016年,知识技能分享领域,市场交易额达到610亿元,增速高达205%,是所有分享经济分类中增长最快的。几乎每个月都有知识付费新产品面世,值乎、知乎Live、得到等众多产品的用户均达到百万或千万级。网络广播平台——喜马拉雅FM凭借音频的快速、低成本,其推出的“123知识节”24小时销售额达到5088万。
“文化+”类型的共享经济平台创新文化(300336)企业的商业和盈利模式。例如,“光谷文化”打造的S+智慧办公服务平台,开创了“空间+服务”共享模式,是新型共享办公形态的典范。其业务由传统的物业服务延伸至品牌营销策划、会务会展、政企服务、生活配套等一站式定制化模块服务,拓展了盈利空间。猪八戒网依托平台累积的海量交易数据,将平台价值由交易中介拓展为包括版权和商标知识产权保护、印刷、设计衍生品的投资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相应地,盈利模式由交易佣金提升为标志设计全链条收费。
三、互联网共享经济对文化产业的冲击
总的来看,互联网对文化产业的冲击共有三次:
第一次,互联网社交出现,社交网络塑造了文化产业新生态。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改变了用户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重要的是,社交软件成为阅读、音乐、游戏等文化产业子门类的分享渠道,引领了以文化产品为中介的社交活动;社交网络培养了用户的网络社交习惯,而高粘性的用户则反哺了互联网的其他领域,共同构造一种新型的互联网生活方式。
第二次,互联网支付出现,尤其是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逐渐改变传统文化产业的营销渠道。网络购票、购书等的优势一是快捷便利,二是价格便宜。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支付不仅培养了新一代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习惯,而且也使人们在知识、文化、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激发起人们的文化消费意愿和需求,而消费市场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了供给。
第三次,互联网共享经济出现,信息不对称弱化,供需关系更加高效。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提供连接服务,信息不对称被逐步消除。文化商品或服务的供需关系在网络的力量下变得清晰且透明。一些企业抓住这一点,就能通过共享平台将资源租赁方和出租方对接在一起完成交易。
四、互联网共享经济下的文化产业走向
共享经济的平台正在重新定义公司的边界,重新建立起新的架构,进行价值再分配。这种分配机制极大的激活了人才、服务提供方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整个社会运转的效益。总的来说,新元智库认为,互联网共享经济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对其走向有以下影响:
搭建共享经济平台,有助于小微文化企业更高效的组织和调配文化资源。我国小微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多、分布广,吸纳就业能力强,但企业经营能力弱,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地区优势明显)。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共有小微文化企业77.3万个,占全部文化企业的98.5%,是文化企业的构成主体。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依托于大数据,对文化产业小而散的状态进行整合和集聚,可以打破时空和地域限制、深入挖掘企业服务和用户需求的痛点,提升文化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思维倡导开放的生态价值观,共享经济平台有利于拓展产业链条、增加文化产业附加值。在移动互联背景下,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为传统文化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及其与互联网创新性对接提供了机遇。共享经济平台融合创意、硬件、软件、资本等诸多要素,将形成极具包容性的文化商业生态系统,以“免费”、“开放”原则吸引链条的相关合作伙伴,向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延伸,形成相关链条或产业链的平台经济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