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亿多农民问题关乎市场伦理 互联网金融或是切入点
发布时间:2017-06-16 10:05:52
“农村金融问题,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短板。”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表示。
十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各方讨论的重点。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会谈及农村金融改革,但在农村金融领域,一些根本性的矛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依旧十分落后。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三农贷款余额为21.61万亿,同比增长11.12%。事实上,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涉农贷款业务的增速整体上呈现放缓的趋势,尤其是正规金融机构体系在涉农方面的服务整体处于收缩状态,无法满足三农金融需求。
此外,还有大量的乡镇村户是处于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地带,无论是涉农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农村金融产品的种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均占比甚微。
利基研究院主任塔拉表示,受到农村抵押物、金融网点数量、涉农资金沉不下去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动力始终不足,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资产无法得到有效定价。他认为,在现有的体系下,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性金融服务缺口很大。此外,在农村消费金融领域,也存在支撑不足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发展农村金融,一方面要从市场伦理层面考量,农民作为弱势群体,金融需要对其进行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从效率角度,在遵循商业化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配合政府政策的支持。
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现有问题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如何在农村金融发展当中,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来解决原有的矛盾、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杨涛认为,一个领域的金融改革、发展和完善,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利用技术提升金融效率,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及覆盖度;另外一条主线是完善金融交易规则、监管规则,以及市场生态环境等制度层面的问题。
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或许是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首要入口。支付是金融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金融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交易多以现金为主,在存取款业务方面,存折在农信社被广泛使用,银行卡的普及力度正在加大。
而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多元化的支付体系已逐步建立,农民也从发展中尝到了甜蜜的果实,但是整体发展情况仍然需要继续完善。
除此以外,大数据的应用也可以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更多作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认为,在精准扶贫方面,国家政策如果能够结合人工智能,通过虹膜、人脸识别、指纹等技术,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做好扶贫工作。此外,在保险科技以及农村医疗领域,都可以应用大数据进行。
但是,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现有的农村信用体系薄弱、风控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下,短期来看,大数据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为时尚早。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这片市场可以开拓的空间还很大。
塔拉表示,事实上,目前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只有借贷没有金融。尽管借贷是金融服务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农户还需要其他的金融服务。
互金平台可深耕农村金融市场
有人说,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三万亿级别的市场,体量庞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实际上,农村金融市场远远不只这点,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海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表示,信贷需求是可以创造的,越是提供需求满足,需求就会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正规金融机构从农村吸储后资金又流回城市,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待开发市场前景广阔,互联网金融机构因此看到了方向。
根据零壹财经的数据统计,截至 2016 年末,曾涉足农村金融的 P2P 网贷平台至少有 664 家,其中 393 家仍正常运营,其中专注农村金融的平台约 43 家,2016 年新增 28 家农村金融网贷平台,其中 19 家处于正常经营状态。
在借贷方面,农村金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产经营性贷款,二是消费贷。以沐金农为例,该平台在成立最初主要专注为新农人群体,即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服务。2016年6月,针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需求及消费需求,沐金农又推出消费金融品牌“拿下分期”。
除沐金农以外,翼龙贷、农分期等专注农村金融的平台也在该领域积极探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沐金农累计放贷规模达3亿元人民币,拿下分期累计放贷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农分期累计授信规模约10亿元人民币。
翼龙贷是投身农村金融领域最早的一家P2P网贷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放贷规模约300亿元人民币,其中90%以上的借款比例都流向了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包括服务农民生活的服务业态。
在政策方面,国家也给予互联网金融机构有力支持。2016年2月,互联网金融被第一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其中,第五部分第24条提及,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创新农村组织和服务,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风险教育和保护。
政策的利好,平台的主动布局,对农村金融发展来说,都是好消息。但是,多数平台在探索和实践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不完善的征信体系导致平台不得不耗费过多人力用于风控层面,运营成本较高,“重资产”模式较为普遍。
利率高也是问题之一。受制于农民征信记录空白、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相应风险也在增加,平台为了覆盖借贷风险以及运营成本,不得不采取高利率的形式。据多家涉农网贷平台介绍,目前,各家利率基本上都在18%-24%左右,而以农信社为代表的服务于农村的传统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约为3.5%。
对此,利基研究院主任塔拉认为,如果从纯生产性的角度来讲,这个利率是有些偏高的。从市场对40个县的调查上来看,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利润可以达到18%-19%,从这一数据上来看,农民从平台借来的资金利率基本上是无法被利润所覆盖的。但是,如果农民前期投入的资金与从平台获得的资金是一个补充的话,那么20%左右的利率也是可以承受的。例如,一部分资金是从银行借贷获得,另外一部分是从互金平台获得。
同时,他也强调:“农民不是没有信用,而是没有信用报告。各机构、平台可通过为农民提供日常服务,逐步帮助其积攒信用记录,形成信用报告。”
提供标准化的信贷产品及服务也是突破口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表示,农村互联网金融关注最多的就是要提供标准化的风控、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化是趋势。
“平台还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做农村普惠金融,是在做增量还是在与现有机构竞争?是要做大蛋糕还是分蛋糕?此外,现有的成功案例,其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普遍适用性,是否能够做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他同时补充到。
这些问题都需要平台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找到答案,单纯讲情怀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从古至今,凡是涉及到农民的问题,都不是小事情。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关乎中国农村的未来,农业的未来,同时也是6亿多中国农民的未来,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各方通力协作,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市场化形式,提高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当中的核心矛盾和问题。(金融之家)
十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各方讨论的重点。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会谈及农村金融改革,但在农村金融领域,一些根本性的矛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仍然是整个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依旧十分落后。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三农贷款余额为21.61万亿,同比增长11.12%。事实上,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涉农贷款业务的增速整体上呈现放缓的趋势,尤其是正规金融机构体系在涉农方面的服务整体处于收缩状态,无法满足三农金融需求。
此外,还有大量的乡镇村户是处于金融机构服务的空白地带,无论是涉农金融机构的数量,还是农村金融产品的种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均占比甚微。
利基研究院主任塔拉表示,受到农村抵押物、金融网点数量、涉农资金沉不下去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开展农村业务的动力始终不足,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大量资产无法得到有效定价。他认为,在现有的体系下,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性金融服务缺口很大。此外,在农村消费金融领域,也存在支撑不足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发展农村金融,一方面要从市场伦理层面考量,农民作为弱势群体,金融需要对其进行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从效率角度,在遵循商业化市场原则的基础上,配合政府政策的支持。
用互联网技术解决现有问题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如何在农村金融发展当中,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来解决原有的矛盾、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杨涛认为,一个领域的金融改革、发展和完善,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利用技术提升金融效率,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及覆盖度;另外一条主线是完善金融交易规则、监管规则,以及市场生态环境等制度层面的问题。
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或许是解决农村金融困境的首要入口。支付是金融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金融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交易多以现金为主,在存取款业务方面,存折在农信社被广泛使用,银行卡的普及力度正在加大。
而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多元化的支付体系已逐步建立,农民也从发展中尝到了甜蜜的果实,但是整体发展情况仍然需要继续完善。
除此以外,大数据的应用也可以在农村金融领域发挥更多作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认为,在精准扶贫方面,国家政策如果能够结合人工智能,通过虹膜、人脸识别、指纹等技术,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做好扶贫工作。此外,在保险科技以及农村医疗领域,都可以应用大数据进行。
但是,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在现有的农村信用体系薄弱、风控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下,短期来看,大数据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为时尚早。但同时,这也意味着,这片市场可以开拓的空间还很大。
塔拉表示,事实上,目前针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只有借贷没有金融。尽管借贷是金融服务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农户还需要其他的金融服务。
互金平台可深耕农村金融市场
有人说,农村金融市场是一个三万亿级别的市场,体量庞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实际上,农村金融市场远远不只这点,这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海洋。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表示,信贷需求是可以创造的,越是提供需求满足,需求就会越来越大。
一方面是正规金融机构从农村吸储后资金又流回城市,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待开发市场前景广阔,互联网金融机构因此看到了方向。
根据零壹财经的数据统计,截至 2016 年末,曾涉足农村金融的 P2P 网贷平台至少有 664 家,其中 393 家仍正常运营,其中专注农村金融的平台约 43 家,2016 年新增 28 家农村金融网贷平台,其中 19 家处于正常经营状态。
在借贷方面,农村金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生产经营性贷款,二是消费贷。以沐金农为例,该平台在成立最初主要专注为新农人群体,即规模化生产的新型农业主体,提供生产经营性贷款服务。2016年6月,针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需求及消费需求,沐金农又推出消费金融品牌“拿下分期”。
除沐金农以外,翼龙贷、农分期等专注农村金融的平台也在该领域积极探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沐金农累计放贷规模达3亿元人民币,拿下分期累计放贷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农分期累计授信规模约10亿元人民币。
翼龙贷是投身农村金融领域最早的一家P2P网贷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放贷规模约300亿元人民币,其中90%以上的借款比例都流向了农村的种植业、养殖业,包括服务农民生活的服务业态。
在政策方面,国家也给予互联网金融机构有力支持。2016年2月,互联网金融被第一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其中,第五部分第24条提及,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开展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探索创新农村组织和服务,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消费者风险教育和保护。
政策的利好,平台的主动布局,对农村金融发展来说,都是好消息。但是,多数平台在探索和实践中也面临诸多困境。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不健全,不完善的征信体系导致平台不得不耗费过多人力用于风控层面,运营成本较高,“重资产”模式较为普遍。
利率高也是问题之一。受制于农民征信记录空白、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相应风险也在增加,平台为了覆盖借贷风险以及运营成本,不得不采取高利率的形式。据多家涉农网贷平台介绍,目前,各家利率基本上都在18%-24%左右,而以农信社为代表的服务于农村的传统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约为3.5%。
对此,利基研究院主任塔拉认为,如果从纯生产性的角度来讲,这个利率是有些偏高的。从市场对40个县的调查上来看,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利润可以达到18%-19%,从这一数据上来看,农民从平台借来的资金利率基本上是无法被利润所覆盖的。但是,如果农民前期投入的资金与从平台获得的资金是一个补充的话,那么20%左右的利率也是可以承受的。例如,一部分资金是从银行借贷获得,另外一部分是从互金平台获得。
同时,他也强调:“农民不是没有信用,而是没有信用报告。各机构、平台可通过为农民提供日常服务,逐步帮助其积攒信用记录,形成信用报告。”
提供标准化的信贷产品及服务也是突破口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广文表示,农村互联网金融关注最多的就是要提供标准化的风控、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化是趋势。
“平台还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做农村普惠金融,是在做增量还是在与现有机构竞争?是要做大蛋糕还是分蛋糕?此外,现有的成功案例,其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普遍适用性,是否能够做到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他同时补充到。
这些问题都需要平台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一点一点找到答案,单纯讲情怀是没有太多意义的。
从古至今,凡是涉及到农民的问题,都不是小事情。解决好农村金融问题,关乎中国农村的未来,农业的未来,同时也是6亿多中国农民的未来,需要政府、机构、企业各方通力协作,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市场化形式,提高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当中的核心矛盾和问题。(金融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