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力挺 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步伐再加快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商贸流通企业尽早复工营业是消费回补释放的前提,目前行业复工营业的情况总体向好,但百货商场、购物中心、住宿餐饮、美容等领域复工率及客流的恢复依然偏低。
“‘无流通,不经济’,商贸流通业是连接厂商生产与市场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是国民经济正常循环周转的大动脉,商贸流通越发达,经济发展就越具有活力,消费市场也就越繁荣。”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之下,线下消费市场需求端整体表现疲软,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商贸流通企业的复工受阻,导致市场供求脱节与商贸分销渠道淤塞。
“最近促消费政策有很多,此次三部门再发文明确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更及时也更具体。不仅有助于刺激消费,还可带动生产端的整体复苏,进而推动国民经济运行重回正轨。”付一夫说道。
据悉,通知明确,要精准划分企业和网点类别。商贸流通企业和网点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政、洗染、沐浴、美容美发、家电维修、人像摄影、配送、拍卖等行业的企业和网点。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庞超然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要求对商贸流通企业和网点进行分区分级分类管理,将为各地组织相关企业复产复工提供有效指导。
那么,疫情面前,商贸流通企业复工营业都面临着哪些困境?付一夫告诉记者,这主要体现在企业自身与上下游企业无法全面复工而导致的经营暂停,与之相应的是收入和现金流的中断,而面对房租、工资、利息等刚性支出,商贸流通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压力。另外,在订单合同违约、资金周转等方面,企业同样要承担相应风险。
庞超然也对记者表示:“企业对防控要求理解和认知还存在一些偏差,复产复工的确存在一些困难,也有部分企业用工招工难等,都需要政府指导和帮助。”
对此,上述通知要求,各地要依法依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不得擅自设置超越疫情防控规定的复工营业条件;杜绝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的一刀切做法;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同时,建立诉求响应机制。有关各方要及时发布、解释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支持政策措施,认真听取企业在复工营业中遇到的困难和有关诉求,帮助企业依法有序复工营业。
此外,通知还围绕促进行业规范运营、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举措。
其中,在扩大传统消费方面,通知明确,要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适时推出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启动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优化营商和消费环境,改善消费者购物休闲体验,打造消费升级载体;稳住汽车消费,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出台新车购置补贴、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取消皮卡进城限制等措施;深入实施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提高老字号品牌影响力等。
在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方面,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在应急保障供应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其与超市、便利店、社区商业中心、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引导其上云和向线上拓展,大力发展无人零售、智能超市等。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汽车、服装、日用品类等商品消费以及一些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需求只是被暂时抑制或冻结,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费需求约1.5万亿元,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逐步释放,出现消费回补甚至报复性反弹。
中国商报 记者: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