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这件事,也要品牌化
在农民心中,种水稻像是在精心烹饪一道佳肴,或者是在经营一个家庭化的品牌。水稻怎么种、怎么施肥,都是极为严格的。因为那时候,大米不仅是果腹的口粮,也是一个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如果胡乱栽种,不啻砸自家饭碗。中国农民对农产品的这种敬畏,让农产品品质始终保持在高水平,这也为人们烹制佳肴提供了坚实基础。
真正体会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日俱增的焦虑,是在我到城市求学、工作、定居之后。我发现身边的人开始关注农产品身上是否盖有监管部门的蓝色印花章,有人还跟着网上流传的“偏方”鉴定农产品新鲜度、是否有农残等。特别是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后,人们开始相互推荐哪些牌子好、哪些牌子有“水分”。
如今,农产品企业越来越多,更多人愿意为品牌买单。原因就在于人们觉得有品牌的农产品更有保障,让人吃得放心。
提倡农产品品牌化,需要农产品企业自身真正转变发展思路,以品质和服务塑造企业品牌。既要将农产品生产当成一件良心活,确保各环节质量安全,又要善于根据人们饮食习惯开展技术研发创新,迎接消费升级时代。
提倡农产品品牌化,也意味着相关监管需要创新。当前人们对农产品品牌的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农产品信息知情权的重视。大家想知道一件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上是否经过无缝隙、全覆盖的质量安全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又该如何追溯。可以说,品牌及其品质更像是给农产品建“身份证”,发“通行证”。
可喜的是,在很多地方,这样的实践已经起步。北京市提出,今年年底前,重点食品的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覆盖率将分别实现果蔬70%、猪牛羊鸡肉60%、禽蛋和水产品50%以上;2021年年底,食品生产供应标准化、基地化、品牌化格局将全面形成。
只有让创新诚信者进,让守旧违法者退,才能促进更多农产品品牌出现,守护人们餐桌上的安全。
(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训文)
- 上一篇:商务部:外资零售商仍看好中国
- 下一篇:7年电商之路,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