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0531-51702706

首页 > 电商资讯 > 行业动态 >

创意“种子”在创新沃土生根发芽

  创意“种子”在创新沃土生根发芽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青年团队BreakTeam寻求创新纪实

  从高大上的“后置风扇发动机”“微小空间燃烧”到接地气的“智能燃气灶”,这一系列热气腾腾的好创意均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院31所的BreakTeam团队。

  最初,这只是一支为试着攻克工作难题而自发组建的临时队伍,却以一次“意外”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为契机,在31所悉心营造的创新创业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此在创新的路上一路向前。近年来,31所团委致力于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这支不断突破的团队也成为31所青年创新队伍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次突破引发创新思考

  2012年,正在推进微型涡轮喷气发动机研制工作的31所青年遇到了棘手问题——发动机压缩效率低,这成为制约发动机性能指标的瓶颈。

  面对这个在国际上也尚未攻克的技术难题,总师给出了方向性的提示,没想到大家会一直“较真”下去。

  来自11室的蔡文哲与另外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主动请缨,在最短时间内成立了单项技术攻关团队。当时,三个人手上只有极其有限的资料,他们白天从事型号工作,就利用休息时间一起编程序、做造型、做计算。

  虽然问题确实“新、难、核”,研究领域也非常前沿,但他们利用3年业余时间的持续探索最终还是换来了突破性进展。

  2014年底,试验成功,发动机耗油率降低,推力增加,效果显著。三人受到了极大鼓舞,内心很受触动。“一下子有了很强的自信心,感觉先进技术可能距离我们并非想象中那么遥远。”他们此次探索出了全新的设计方法,而该技术在国外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我们既然能坚持把如此先进的技术攻克,那么能否有针对性地建立创新团队,系统地做一些‘异想天开’的工作呢?”于是一个创新小团队就此成立,队长蔡文哲将队名确定为BreakTeam,取意为打破常规、追求卓越。

  在这次成果的激励下,团队很快吸引更多研究室不同专业的青年甚至高校的力量纷纷加入,创新的种子开始为酿成更多的果实努力汲取各方养料。

  一个平台孵化创新种子

  在对BreakTeam和31所其他青年创新创业团队的访谈中,他们多次提到“平台”两个字,并不断强调平台在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他们口中的“平台”就是团委近年来倾心打造中的31所特色的“青年创新生态系统”,通过青创室、青创赛、青创基金、青创空间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所里青年创新的种子大胆萌发并在全方位悉心呵护中开花结果。“从0到1,从1到无限,不断完善。”31所团委书记王晚琳信心满满地描述着。

  在31所青年创新的道路上,青创室提供了创新火花碰撞的空间;青创赛带来了创新种子展现的舞台;而青创基金则按照“三创新”工作思路,助力打通青年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系统的助推者和见证者,王晚琳亲眼看到了在平台的孵化下,这里腾然升起的青年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来自31所3室的设计师管晓乐一直以来就对飞行器有着独特的热爱,在平时的型号工作之余不断探索航模设计新思路。但条件资源有限,很多设想仅停留在想法层面。当青创赛来临时,他积极组队报名,他的微小型无人侦察旋翼式飞艇项目以评审第一名获得第一届青年创新基金立项支持。

  “如果不是有青创赛这样的契机,我那些想法都只是想想罢了。”管晓乐激动地说道。在31所青年创新的沃土上,他带领团队克服了多项技术难点,终于研制出首台样机。下一步他们将把VR技术搭载在飞艇上,努力让飞艇成为人们移动生活的新载体。

  一起成长才能越走越远

  如今,BreakTeam队伍已由3人壮大到近20人,团队从最初的几名气动专业技术人员,到目前涵盖工艺、控制、总体等多个专业的航天青年。

  团队成员敢于打破常规,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方案,衍生诸多创意项目,这些灵感都源于对工作和生活的不断琢磨。

  其中,他们的智能燃气灶项目,就是队员们在吃饭时考虑到的点子。传统燃气灶的天然气利用率很低,而航空发动机的效率是99%以上。在倡导军民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将两者巧妙结合,成了他们关注的方向。

  4个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凑到一起,论证可行后就开始着手。最终,该创新项目得到了专家认可,预计可以将燃烧率提高一倍以上,并获得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优秀参赛项目奖。

  “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感受到自己是有存在感的、有价值的,才能真正有动力做好事情。”即将成为BreakTeam第二任队长的王雨龙谈道,“每个人本职任务都很重,但平台和机会难得,大家都很珍惜。”

  这些年轻团队提到创新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会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开展。研究员的本职工作本来就超负荷,这样忙碌的节奏令外人不敢想象。“我们给不了年轻人什么,但在团队中创造每个人都能成长的机会是最珍贵的。”王雨龙说
。(来源:光明网 作者:郑恩红 莞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