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购师”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结果
当一些人还在对“职业小三劝退师”收费动辄10多万元“愤愤不平” 、对“酒店试睡师”“失意倾听师”等颇显另类的职业还抱着怀疑的态度,“陪购师”等新兴职业又闯入了公众视野,而且从事这些职业的一些年轻人已经是做得“风风火火”、游刃有余了。许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在该领域拥有了话语权,并得到了很多的价值认同。如今,陪购师又从线下的陪购化身为“形象改变师”,消费者只要提供相关要求以及个人需求,便可以完成一次形象改变,收费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从客观角度分析,类似“陪购师”等新兴职业之所以能够获得市场认可,不仅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发酵的选择,更是价值追求多样化的镜像。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指出,传统社会依靠成员们高度的一致性、共同的归属感来维系,是“机械团结”的社会;现代社会成员间的差异日益增加,却通过分工合作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团结的社会。正是如此,传统观念里一些“旁门左道”的职业成为“双创”时代的衍生品,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推崇和社会的肯定。
无论是之前的“失意倾听师”,还是现在的“陪购师”,都属于“分享经济”领域的“产品”,这些职业的参与者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和劳动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切合新兴职业的规律。尽管这些职业的参与者目前尚属于“小众化”,但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和引导,也许会迎来一个良性的发展期,这也应该给更多年轻人以启迪,不妨借鉴一下这些“另类职业”从事者的经验,立足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抓住那些来之不易的机会,这样的创业才可能在你的掌控之中。
在为“陪购师”等新兴职业感到欣喜的时候,也应该看到这些职业发展壮大所遭遇的瓶颈,因此相关部门对市场进行精准研判并适时出台行业细则,在提升从业门槛、角色权责、业绩考核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以最大限度呵护这些职业的发展。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兴职业,需要保持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在鼓励的同时也要对这些职业给予风险上的分析,并给予专业化的指导。(来源:中国商报 作者:樊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