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支付暗战: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面上,两家合力将刷脸支付这项新技术推至了爆发的临界点。在3月21日举行的“2019中国智慧商业信息化展览会”上,两家的刷脸支付产品几乎随处可见,而且在不少展商的展台上同台亮相,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然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排兵布阵,战争已经悄然打响。
微信动了支付宝的命根子
在《腾讯、阿里鏖战移动支付市场,它会是关键胜负手吗?》这篇文章里,雷锋网提到,刷脸支付这座桥头堡对微信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其实,攻克这座碉堡对蚂蚁金服意义更为重大,甚至可以说关乎生死存亡。
从移动支付的大盘来看,支付宝的市场份额仍然高于微信支付。但支付宝的优势在线上,这主要得益于它起步时间较早,以及背靠的淘宝、天猫平台在电商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而在占据零售市场80%份额的线下,两者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由于微信生态强大的社交优势,以及少了淘宝、天猫两道护城河的庇护,支付宝在线下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整体优势也被步步蚕食。
微信的核心仍然是社交,支付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对于支付宝,这却是它立足的根本。“可以说,微信动了支付宝的命根子”,一位业内人士对雷锋网说道。
那么,支付宝该如何扭转局面呢?蚂蚁金服给出的答案是刷脸支付。
刷脸这种新型支付方式不依附于任何APP,不管你手机里有没有安装支付宝或微信,只要有对应的账号就能顺利完成支付。这意味着微信支付依附于微信生态的社交优势将彻底消失,至少是被大幅削弱。最后,大家将在用户体验和安全性等硬实力方面展开角逐。
因此,打赢刷脸支付这场战争对蚂蚁金服来说是势在必得。
同样,微信如果想要保持住现有的优势甚至更进一步,至少需要在场战争中不落下风。
那么,这仗到底该怎么打呢?
料敌于先,先发制人
在任何战争中,抢占先机都是必要的。
蚂蚁金服显然比微信更早意识到刷脸支付的重要性,或者说它有更大的驱动力去推动这项新技术。总而言之,结果就是支付宝很早便开始了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布局。
早在2015年,马云就在汉诺威现场演示了刷脸支付。这项技术推出后最早应用于线上,直到2017年9月和肯德基合作推出刷脸支付点餐机,蚂蚁金服才真正把这项技术带到线下。
此后,蚂蚁金服加快步伐,在更多场景进行了尝试。但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12月13日,这天蚂蚁金服发布了一款叫做“蜻蜓”的刷脸支付产品,直接将刷脸支付的接入成本降低了80%,这意味着刷脸支付真正具备了大规模普及应用的前提。据业内人士透露,这款售价2688元的刷脸支付设备,推出不到三个月就铺了3万台。
当然,惊人的推广速度背后也离不开蚂蚁金服的大力补贴。
据“2019中国智慧商业信息化展览会”上的展商介绍,蚂蚁金服的推广策略是:将“蜻蜓”原价卖家商家,商家激活设备产生第一笔有效交易后即可获得240元补贴。此后连续三十天,按照每日设备上产生的有效去重用户数进行补贴奖励,每日激励金额上限为240元。
也就是说,商家花2688元购买这款设备后,最多可获得7200元补贴,最后净赚近5000元。
蚂蚁金服的这步棋可谓妙着,一方面通过一定的价格门槛对商户进行筛选,一方面通过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商家的积极性,让他们自愿扮演地推的角色。
反观微信在刷脸支付领域的布局,则始终要慢上半拍。
2017年12月25日,微信支付与绫致集团旗下品牌Jack&Jones合作推出人脸智慧时尚店,这是微信刷脸支付首次在线下亮相,比蚂蚁金服晚了三个多月。“蜻蜓”问世后,微信支付也一直缺少一款与之对标的产品。直到3月18日其合作伙伴织点智能推出织点Facebox才填补这一空白,但同样比蚂蚁金服晚了三个多月。
其实在织点Facebox之前,网上就流传微信支付推出了一款名叫“青蛙”的刷脸支付设备,以对标“蜻蜓”。在“2019中国智慧商业信息化展览会”上,雷锋网也在多个展台亲眼见到了这款设备,不过暂时还无法体验。据雷锋网了解,这款设备真名其实叫lpos,是由微信支付设计、小蚁生产的,目前数量并不多,主要给合作厂商作展示宣传用,暂不对外出售。而所谓的“青蛙”,其实指的是它背后连接的微信刷脸支付平台。
综合种种迹象,有业内人士估计,“微信在刷脸支付方面的布局至少比蚂蚁金服落后了九个月。”
有猜测称,微信之所以在刷脸支付这件事上表现的如此迟钝,是因为人手不足。但也有观点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微信对刷脸支付的态度还比较犹疑,拿不准这项技术的市场接受度如何。
在“2019中国智慧商业信息化展览会”现场,一个同时展示微信和蚂蚁金服刷脸支付设备的展台上,雷锋网见到了微信生态的另一款刷脸支付设备。据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设备是免费赠送的。商家需要先向微信支付发起申请,审核通过后即可免费领取设备,不过周期有些漫长。“而蚂蚁金服的‘蜻蜓’直接付费就能购买,非常快。”
有消息称,这款设备的赠送数量并不多。结合前面提到的微信的犹疑态度,其目的或许并不是像蚂蚁金服一样市场卡位,而是对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一次试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人谈论战术,有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是先头部队冲得再快,如果后勤补给跟不上,军队也很难打胜仗。放在商业领域,供应链就是粮草,谁能搞定供应链,这战争就赢了一半。
战术大师阿里显然深谙这一道理。
实现刷脸支付最关键的部分在于算法和3D人脸摄像头。其中算法部分已经非常成熟,包括旷视、云从等AI厂商都可以实现金融级的人脸识别。而3D人脸摄像头,目前放眼全球也没有几家能够真正量产的企业。所以2018年4月,蚂蚁金服早早便通过成立合资子公司蚂里奥的方式,与奥比中光这家国内3D传感器翘楚达成了深度绑定。
蚂里奥CPO张兼介绍,“双方之所以专门设立一家合资公司,是因为刷脸支付的前期研发投入巨大,而且有许多技术方面的工作需要对接,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更有利于技术推进”。
但不难想象,这种合作必然也有一定的排他性,至少蚂蚁金服可以在合作中享有优先权。考虑到奥比中光是国内第一家成功量产手机3D结构光摄像头的企业,实力不容小觑,蚂蚁金服这一步棋更加显得意义重大。
随着蚂蚁金服结盟奥比中光,微信与国内另一家3D摄像头厂商华捷艾米也达成了合作。从合作形式来看,虽然华捷艾米也是微信支付的3D人脸摄像头独家供应商,但二者并未通过成立合资公司的形式进行深度绑定。“整体关系还比较松散”,一位知情人士点评道。
另外,在多数行业人士的印象中,华捷艾米的整体实力也略逊奥比中光一筹。至少在华捷艾米的官网上,雷锋网暂未看到刷脸支付专用摄像头的相关产品介绍。百度AI市场上查询到的三款产品,看起来也更像是通用3D摄像头。
相比之下,蚂蚁金服和奥比中光的合资子公司蚂里奥已经分别于去年年中和年底,先后发布了针对无人售货机场景的D2/D2 PLUS,以及针对台式收银设备改造的P1 PRO两款产品。在此基础上,日前蚂里奥还在“2019春季新品发布会”上正式发布了首款MIPI摄像头模组S1。
据介绍,这款摄像头模组的核心亮点包括:
垂直的大视场角,能拍摄更多内容,适应较大身高范围;
毫米级3D人脸测量精度;
支持红外识别,增强防伪能力;
红外、RGB、深度多数据融合,失误率达到百万分之一以下;
检测距离:0.3m-1m;
小巧轻薄的尺寸:71.6mm*10.00mm*5.83mm
基于这些特点,S1模组用于人脸感知能做到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允许设备尺寸比“蜻蜓”更加轻薄。
同时,为了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蚂里奥还发布了“S1模组+主板”方案(主要为高通和MTK),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及接入设备,客户可进行功能扩展和延伸。
S1的问世标志着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技术将对线下零售场景实现更全、更广的覆盖。
得民心者得天下
蚂蚁金服和奥比中光的深度捆绑式合作固然让它在供应链端赢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不过,蚂里奥CPO张兼认为,无论蚂蚁金服与奥比中光还是微信与华捷艾米的合作,都不会成为一种常态。织点智能CEO冯新宇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未来肯定会逐渐放开”。
此前,业内有观点认为,在刷脸支付这件事上,蚂蚁金服的打法像苹果,全部自己来做,腾讯的打法则像安卓,只提供底层操作系统,其余交给合作伙伴来完成。张兼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蚂蚁金服在刷脸支付领域的布局最早,当时刷脸支付设备应该是怎样一种形态大家还不清楚,所以蚂蚁金服自己来做是最合适的,等整套模式跑通了,必然也会交出去”。
行业内也有传闻称,蚂蚁金服购买了很多摄像头模组免费赠送给生态合作伙伴,供其开发设备。腾讯则是给合作伙伴提供10个点左右的补贴。从这个角度来说,二者的打法殊途同归。
所以蚂蚁金服要做的实际上就是利用时间差快速占领市场,建立起先发优势,这一点非常重要。
二维码时代,几乎每家门店都同时张贴着微信和支付宝的收钱码,或者干脆是聚合支付二维码。这个画面在刷脸支付时代也许将不复存在。展会现场,一位展商告诉雷锋网,刷脸支付是排他性的,很难做聚合支付。“二维码时代的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而刷脸支付的选择权掌握在商家手里”。
如果这个判断正确的话,一旦蚂蚁金服建立起了先发优势,微信将很难再扭转局面。
当然,以上所有假设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消费者愿意接受刷脸这种新型支付方式。
那么,消费者对这项技术的接受程度到底如何呢?日前,雷锋网实地探访了一家接入刷脸支付设备“蜻蜓”的小型生活超市。
据店员介绍,顾客买单的时候她一般会推荐顾客使用刷脸支付,但用的人并不多。“可能大家习惯了扫码支付,也觉得挺方便,就懒得换了”,这名店员分析道。
雷锋网注意到,探店的二十分钟里一共有30多位顾客进店消费,其中只有两位选择了刷脸支付,其中一名为年轻男性。
“就是好奇,想尝试一下,感觉挺方便的,以后手机网络不好或没电了,就可以刷脸支付”,这位年轻男子说道。
当被问到以后是否会经常使用刷脸支付时,他略微迟疑了一下,“看心情吧,其实我不太习惯对着摄像头刷脸,感觉有点奇怪”。
来源:AI掘金志 作者: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