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是万能钥匙吗?一拥而上恐怕很有可能成为“过剩经济”
发布时间:2017-08-15 13:38:42
继共享单车、共享睡眠舱、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模式”后,共享运动仓日前亮相北京的小区内。记者体验发现,共享运动仓需要缴纳99元押金,使用收费为0.2元/分钟,运动仓内占地5平方米左右,健身项目仅有跑步机一项,比较单一。目前,已有共享运动仓拿到数千万融资。(据《北京青年报》)
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下如果和“共享经济”沾上边,就很容易受到资金的青睐,成为新一轮资本蜂拥而入的“风口”。比如“共享充电宝”,在短短40天的时间就获得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介入,融资金额约12亿元人民币。
于是我们就会有几个疑问:这些真的是“共享经济”吗?“共享经济”真的这么赚钱吗?
有一个看起来是笑话,但确实是真实的事例:据《北京晨报》报道:近日北京街头出现了一种“共享马扎”,可供人们免费使用。记者在东三环长虹桥北公交站看到,“共享马扎”与普通马扎无异,仅多了一个二维码。但不到一天时间,摆放的十多个马扎只剩下4个。据称“共享马扎已经在北京各大人流聚集的地方实验性投放,解决人们最后10分钟的休息等待问题”。
那么“共享马扎”是共享经济吗?
所谓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整合线下的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而此种共享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所以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共享经济其实都有“伪共享经济”的嫌疑,比如共享马扎,只不过把马扎作为一个载体,实现推广和广告的目的。而本文开头所说的共享运动仓,也很难说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假如这也是,那么上世纪八十年代街边到处都是的台球桌只要贴上一个二维码,那么这也算共享经济。
其实,我们今天有两种典型的共享经济,一种是点对点的共享经济,如滴滴专车。另一种是范围更广的共享经济,平台有可能生产一些产品或服务,如共享单车。而很多事物,如共享篮球、共享雨伞等其实只是在“蹭热点”罢了。
另一个问题是,共享经济一定赚钱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共享经济的超额投入和恶性竞争,使得其盈利越来越微弱。比如我们今天看到遍地开花的共享单车,在巨额投入的前提下我们还没有发现很好的盈利模式,相反共享单车公司倒闭的消息倒是不停地传来。
运用互联网更好地发挥每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并对其整合,这本来是很好的事情,但如果一窝蜂地一拥而上,共享经济恐怕很有可能成为“过剩经济”,则那些“蹭热点”的所谓共享经济,也只会是昙花一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