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前中消协发消费提示 别掉入这些陷阱
近年来,网络消费发展迅猛,但一些电商平台及经营者也暴露出货不对板、价实不符、假冒伪劣、刷单炒信、信息泄露等问题,消费者网络消费投诉量连创新高。今年“双11”即将来临,中国消费者协会昨日(29日)发布提示,提醒消费者谨防低价劣质、高价仿冒网购陷阱。
中消协相关负责人指出,该协会已连续3年在“双11”期间针对网络消费领域的问题开展调查监督工作,发现、披露了大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例,并将相关问题线索移送到政府有关部门处理。今年以来,电商平台低价劣质、高价仿冒等问题成了消费者关心和舆情关注的焦点。
对此,中消协对消费者发出三点提醒。
一是不为低价所惑,倡导品质消费。多熟悉电商及相关经营者的常见价格手法,在参与网络消费前,尽量先通过其他渠道了解所购产品的质量价格情况,不要相信使用绝对化用语的广告宣传,不被虚假折扣所迷惑,不被明显低价所误导,愿意为符合品质消费要求的产品买单,自觉远离售假问题多发、整改态度力度差的电商平台。
二是养成良好习惯,坚持理性消费。多关注电商平台及相关经营者资质和信用,理性参与促销活动,避免盲目选购、冲动消费,防范低价劣质、高价仿冒陷阱。在签收快递物品时,务必开箱验货,遇有不符合情况时应当面拒签。对于已签收的物品,要对相关消费凭证和必要的包装保留适当时间,做好包装物品的处置,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三是用好法律权利,依法主动维权。多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即将实施的《电子商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参与网络消费过程中,倡导履行相应的消费责任,及时反映电商平台和相关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消费体验评价的客观公正立场,一旦遇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要依法主动维权。
中消协方面称,中消协和各地消协组织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始终依靠消费者力量,持续开展对网络消费的社会监督,深入推进网络消费领域的消费维权,督促电商平台和相关经营者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严把产品质量关,不售假冒伪劣,不做虚假宣传,不搞价格误导,保护个人信息,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链接:
“双11”网购消费陷阱七大套路
套路1、折扣复杂
预售价、尾款价、到手价、销售价……跨店优惠、店铺优惠、加购指定商品更优惠……商家的这些折扣套路层出不穷,消费者有时弄不清楚交易价格产生纠纷。
套路2、红包门槛
满减红包、抓猫猫得红包……各种红包五花八门,但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才发现要么不满足优惠券使用条件,要么该商品不参与满减,红包优惠券使用常常暗藏门槛。
套路3、“定金”不退
“定金不退,订金能退”。很多平台预售商品时,需要消费者支付的多为“定金”,虽然定金翻倍看似优惠,但如果不支付尾款则定金不予退还。
套路4、先涨后降
部分电商平台某些商品在“双11”促销前先涨价,而在促销当天降价,徒有优惠打折之表,实则价格持平甚至上涨,促销活动名不副实。
套路5、刷单炒信
部分电商平台存在刷单炒信行为,严重误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投诉主要聚集在服装鞋帽、化妆洗护、家居家纺等领域。
套路6、虚假发货
“双11”期间,交易量激增导致很多商家不能如约发货,一些商家虚假发货,消费者交易页面显示已发货,可是迟迟查不到物流信息。
套路7、诈骗高峰
电商大促期间往往是网络诈骗高峰期,各类诈骗如钓鱼木马、中奖、退款、货到付款、秒杀等诈骗手段均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因此消费者需提防信息泄露,莫贪小便宜。
(来源: 中国商网 作者:嫣茹 综合自: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哈尔滨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