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每天想着少赚钱、但凌晨还有人排队的超市怎么年入8000亿的?
怎么样少赚钱的奇葩公司
电商兴起后,实体店就要跟着完蛋?大洋彼岸的美国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2017年底,亚马逊斥资137亿美元收购全食超市,这个罕见的举动顿时让亚马逊成全球“公敌”,最先感到丝丝寒意的是那些本来就青黄不接的实体商家,最后,像空气和水一样渗透进民众生活中的沃尔玛、梅西百货等商超巨头也开始了裁员、关店。
但美国却有一家每天思考如何少赚钱的奇葩公司,却在实体店纷纷倒闭的“潮流”中逆向而行,成功地让线下购物成为一种生活的信仰。
这家奇葩超市就是Costco,目前全世界销量最大的连锁会员制的仓储批发卖场。
这家超市有一个鲜明的特征:低价。
雷布斯曾分享过一个关于Costco的案例:有一次他和傅盛逛美国当地的一家Costco,傅盛买了一只超市卖150美元,但是在国内标价9000元旅行箱,雷军感到很震惊,决定转型去研究costco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
而Costco的东西为什么会这么便宜?
这家公司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一件商品的毛利只能做寿到1%到14%,如果商品的毛率超过了14%,得CEO特别批准!
所以公司的高层每天都在想,今年毛利10%?这是不对的,明天得想办法做到9.5%!
所以多年以来,Costco的平均毛利润一直控制在6.5%左右。
6.5%的毛利在业内是什么概念?
沃尔玛如今的毛利是40%-60%,Costco居然只有沃尔玛的十分之一!
当然,价格低还只是Costco的奇葩表现之一,这家公司还有其他一些反潮流的行为特征:
比如说,因为生意太好,这家超市收到最多的投诉是排队太久,有时直到凌晨超市门外还在排长队,所以老板得经常会出来道歉。
还有,在Costco购物后,退货从来不问原因,穿了十天半个月的衣服有一天突然觉得不舒服要退了,超市也可以照单全收,理由是这样可以促使公司提高产品质量!
不像国内的某些企业,号称无条件退货,结果退个货搞得人心力交瘁。
还有一件奇葩的事,最畅销商品藏起来卖。
比如说,其自有品牌KS坚果曾创造了3天卖3吨的记录,但Costco却把它放在非食品区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理由是商品太畅销,但是担心自家的产能不够,所以得收起来卖。
而且,Costco的会员卡还和北美政府合作,拿到了符合各国允许的证件许可权利,比如说在美国海关和加拿大海关,它的会员卡可以直接当身份证用。
而对于吃货而言,Costco简直就是天堂,因为这里试吃的份量比正餐的份量还足,基本上试吃一种食物就能解决一顿饭,你不吃完店员还会不开心。
还有,作为一家百货超市,Costco的SKU长期以来只有3000多种,不及沃尔玛的十分之一,这也意味着Costco的每个细分商品只有两到三种选择,所以上架的基本都是爆品。
最关键的,作为Costco的员工,工资是真的高!一个收银员的时薪达到21美元,是沃尔玛的2倍,基层员工的月薪近6000美元,这在美国完全可以进入中层阶层。
所以,如果电商君在美国生活,也会半夜跑去Costco排队购物!
东西卖这么便宜,怎么赚钱?
那么问题就来了:Costco的东西卖得这么便宜,还附送了那么多免费的服务,那么它是怎么赚钱的呢?
总体而言,Costco的服务分免费服务和会员服务两种。
先说它的那些免费服务,Costco的免费服务品类繁多,一言不合就送福利,但Costco提供这些服务也是有目的的:引流。当置身事外的路人甲都过来围观时,Costco的目的就达到了。
再说它的会员服务,Costco会员服务更夸张,包括会员卡当护照用、免费换轮胎,免费安装家电等,但想成为它的会员,先得交一笔60美元/年和120美元/年不等的会费。
要知道,Costco在全球有近1亿会员啊,也就是说,仅靠收取会费,一年就有100亿美元的营收。
去年,会费创造的利润居然占到Costco全年利润的67%。
正是因为会员可以享受各种极致服务,Costco每年的会员续签率超过九成,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据。
这样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正是因为Costco的续签率如此惊人,它才敢在低价上玩得这么得心应手,也才有底气提供那么多贴心的服务,最后,不想挣钱却把钱给挣了。
中国为什么没有Costco?
在国外,像Costco这样的会员制仓储超市非常受欢迎,所以很早之前国内也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但是类似的超市在中国却一直不温不火。
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原因:
其一,消费观念不同。
在美国,都是趁着周末一家人驾着车去购物,并且将一周的食物提前买好了。但中国人认为提前一周储存食物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习惯每天就近采购新鲜的生活用品。
其二,中国人对会员制不感冒。
因为会员制在中国早被几个大商家给玩坏了,中国人从会员制中感受不到更多好处,Costco式的会员制也并不一定能打动中国人。
其三,国内电商消费已成气候。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商大环境的成熟,线上消费在中国已成为主流生活方式,线下实体店在民众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低,想让国人走过仓储超市,非常有难度。
最后,运营成本太大。
相对中国,美国的人口偏小,国土偏大,仓储式超市多开在郊区,成本方面更节省;而没有非常的实力,卖场式的超市在中国根本不可能开得起来。
所以,即使Costco进入中国,其前景并不一定美妙。
前段时间,经过2年多洽谈,Costco决定近期在上海浦东康桥设立中国区投资性总部,这也意味着Costco将首次进入中国大陆,扩展其在中国区的业务。
但是除了上文列举的一些理由,Costco在中国还得面对一个更实现的问题:在阿里系和腾讯系基本撑控了国内零售业的背景下,还没有经历新零售的Costco想插进来并不容易。
所以,审时度势的Costco先在天猫开了一个旗舰店,试试中国的水温。
在这里,我们且不深入探讨Costco在中国的发展未来究竟如何,但这家超市目前在零售商超方面积累的一些经验是足够让我们的一些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正如雷布斯所说:小米应该像同仁堂一样做产品,货真价实,有信仰;向海底捞学用户服务,做超预期的口碑;而 Costco给我的经验就是,低毛利是王道,只有低毛利,才能逼着你提高运作效率。
来源:电商报 作者:电商君
- 上一篇:600家新零售商超卖场加入“双11”
- 下一篇:京东切入C端市场 顺丰方面挑战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