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成诈骗资金转移“绿色通道” 监管措施亟待增强
所谓第三方支付平台,是非金融机构为提供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等支付服务而设立的一种中介平台。央行官网显示,目前已有230余家第三方支付机构获得由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同时,这些平台的支付业务也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第三方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超过10万亿笔,金额51.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93.15%;第二季度的相应数据同比分别增长94.37%和53.35%。
第三方支付平台高速发展的同时,资金安全隐患被逐渐暴露。据《电商报》了解,银行在个人账户实名制的管控上非常严格,如今申请非实名银行卡几乎不可能实现;但在部分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账户的申请条件就显得宽松许多,用户仅使用邮箱地址就可以轻松开通,无需实名认证,且一人可申请多个账号。用户若需使用这些账户进行转账、充值、提现、支付等操作,只需输入身份证号码、银行卡账号、银行预留的手机号码等信息。
注册手续的便利让众多诈骗分子纷纷使用这些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转移资金的“绿色通道”。据广东省反诈骗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以前诈骗分子是以银行卡对银行卡的方式转款,就像左手换到右手一样,追查起来相对容易。但现在,诈骗分子先通过银行卡转到第三方支付平台,再从支付平台分转至多张银行卡取现,而不少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自己的‘资金池’,涉案资金一旦进入,很难证明资金来源。”
另外,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账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买卖,冒用他人身份也可进行办理;而一些平台对账户的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等注册信息没有尽到核查义务,当办案部门需要查询时,将难以快速确定目标,这为警方的侦查增添了难度。
实际上,为规范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防范支付风险,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15年12月便制定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7月开始施行。在此之前,支付宝账户只有在使用快捷支付的时候需要进行实名认证,而一般的功能如转账收款等则不需要实名认证。在《办法》出台之后,支付宝的所有功能都要求实名认证后才可以使用。
但是,鉴于目前有大量非正规机构从事此类业务,行业发展泥沙俱下,实名认证始终未能实现全面覆盖。
第三方支付机构有意简化注册流程,实名制把关不力,看似为用户的注册提供了方便,实际上却是在透支自身品牌的信誉。支付机构只有把用户资金安全放在首位,增强监管措施,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来源:电商报 作者:周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