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0531-51702706

首页 > 电商资讯 > 行业动态 >

炒概念还是真需求?“智能化”健身房其实一直在赔钱?

  核心提示: 不管是对资本还是消费者而言,智能化很“热”。但在整个行业高举智能化大旗的当下,健身房里的智能化是炒概念还是真需求?这些智能化对消费者能带来哪些切实的好处呢?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颉宇星)今年上半年“智能化”健身房在健身行业遍地开花。运动科技公司Keep宣布完成1.27亿美元D轮融资,主打AI教练,成为互联网健身领域单笔融资额最大、估值最高的公司。EMS脉冲健身黑科技也获得了资本青睐,主打EMS的健身运营商“K-EMS”(快马仕科技健身)获得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目前估值为3亿元。但这些主打“智能化”的健身房在机遇面前也遭遇不少尴尬,用户、健身房、私教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用户体验的尴尬:健身数据是否对用户有更多助益?

  2014年之后,主打24小时健身的新型智能健身房涌现,例如光猪圈、乐刻、likingfit等频获资本青睐,悉数完成几轮融资并在全国开启加盟模式。

  的确,这些单店面积通常在500平左右的小而美的健身房,除了便利、不推销等直指行业痛点的特性之外,“智能化”也成为各品牌不约而同强推的标签。

  不管是对资本还是消费者而言,智能化很“热”。但在整个行业高举智能化大旗的当下,健身房里的智能化是炒概念还是真需求?这些智能化对消费者能带来哪些切实的好处呢?

  中国商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所谓智能化是指是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满足人的各种需求的属性。比如无人驾驶汽车,就是一种智能化的事物,它将传感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融为一体,从而能动地满足人的出行需求。它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不像传统的汽车,需要被动地人为操作。

  再看智能健身房,像线上约课、扫码开门、手环开门、手机连接健身器材提取数据等,已成其标配,但与无人驾驶技术相较,认为其已经完全智能化似乎有些牵强。

  健身管理系统三体云动的创始人窦赢曾向媒体表示,“一些智能系统的应用只能算是智能化的基础配置,而健身房里的智能化应该不仅仅包含减少人工成本这一个层面,而是可以提高效率,通过产生的数据做出提效和增收的商业产品。例如目前健身房比较偏向于使用的智能手环,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不同的人都可以拿着同一个手环进出,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既没有降低成本也没有提高坪效,就难言其为智能化。也就是说,智能化一定可以让经营者了解利用智能化后能为场馆带来哪些增值,能为消费者带来哪些增值。所以说,真正的智能化是增值服务,而不是仅仅是去人化。”

  记者采访了一位健身爱好者,他向记者反映,目前的“智能化”健身房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从预约课程到结束训练,没有工作人员进行过多的干预,也没人缠着进行私教服务,“除非你有需求主动寻求工作人员,否则不会有人搭理你。而在传统健身房,从参观健身房开始就有大量的销售人员和私人教练缠着自己办卡买服务,甚至隔三差五的打骚扰电话,只有花完了钱,才会没人搭理。”

  对于用户体验而言,这一点无疑是令人开心的,但这就可以称之为智能化吗?显然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除了与传统健身房相比体验不同之外,智能化健身给用户提供的数据是否真的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也有待商榷。

  一些健身爱好者向记者透露,以自己的个人体验为例,在跑步机上锻炼时,可能会出现手环、跑步APP、跑步机记录的数据不一样的结果,数据太多,缺乏准确性。

  “目前有些人能看懂数据,并且可以根据数据指导个人的健身行为和目标,但大部分人不仅看不懂数据,就算看懂了,也不一定会作出相应的改变,学习成本太高了。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即时捕捉并且能够指导锻炼的智能化。”一位健身爱好者说。

  此外,用户的不同需求也是“智能化”健身的一道门槛。记者采访了一位智能化健身房的工作人员。他认为,每个人健身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诉求。有一些用户是上班族,只想保持一个比较有活力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体态,要求不高,那么小而美的智能化健身房更适合这种时间紧张压力较大的用户;而如果是“小白”用户,他们是整个健身大军中最庞大的群体,需要激发他们的健身兴趣,那么一些趣味性更强的明星教练的团体操课或许更值得一试;而对于那些高端用户,对自己的身材要求非常高,有健身有明确的诉求和目的,他们更注重服务体验,那么私教课程更适合,这时候智能化不能取代人的作用。

  智能化健身房的尴尬:一直在赔钱?

  虽然智能健身房遍地开花,但由于在国内的健身行业中还是新兴事物,其持续盈利能力还是有待时间的考验和经营者的持续摸索。一位业界人士透露,打造一个智能健身房的成本并不低。一套AI健身设备需要上百万元,加上目前这种健身房主要出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房租成本压力巨大,营销费用也占很大支出,一些智能化健身房目前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高端的价格针对高端的用户,但如何保持用户的新鲜感是一大难题。“用户在健身过程中的极易产生审美疲劳,健身本来就是反人性的,能持续吸引顾客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说。

  另外,他认为用户还是想少花钱的,如果花了比其他健身房更多的钱却没有产生想要的效果,留存率减少就会导致盈利持续下滑,圈钱倒闭跑路也成为一种必然。

  一些业界人士认为,有些健身房的经营者对于目前的健身行业形势的估计相当乐观,但其实还是忽略了很多问题,例如健身在中国的接受度并没有国外那么好。国外基本上可以说是人人健身,那么中国的健身热是近几年才开始比较火爆的,历史没有那么悠久,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大,但真正热爱健身的人群数量并不多。另外,目前只是一二线城市比较流行健身,因为一二线城市生活压力较大,大部分的健身人群还是基于一个想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好身体才能挣更多的钱,所以健身对于一些人来说是一种被动行为,虽然被动的需求也是需求,但用户粘性不强。

  他认为,目前健身房给自己打上智能化的标签,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智能化是时代大势所趋,而健身作为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必然会往智能化方向的转变。另一方面,消费者愿意为智能化概念买单,对智能化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对品牌方来讲,智能化是一个很好的营销噱头。

  健身教练的尴尬:英雄是否有用武之地?

  一位健身教练向记者透露,他从传统健身房行业转到智能健身房行业,但现在已无路可去。传统健身房将买课和业绩挂钩,对于健身教练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销售有销售的一套体系,而我们是健身授课,一些很优秀的教练不会卖课,就被淘汰了,竞争很是残酷。而到了新型的智能化健身房,虽然不需要再承担业绩压力,但这些智能化的设备也让健身教练无用武之地。因为基本上完全自主的健身训练,健身教练只需要日常料理一下店铺就可以。另外由于这些智能健身房面积小,教练没有休息室,24小时的营业时间也让教练感到超负荷。”

  此外,业界人士认为目前对于健身行业的各方面监管还不到位,这种监管不到位带来的不仅是消费者利益的损失,产生的不良现象也损害整体健身行业的口碑。
来源: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 作者:记者 颉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