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0531-51702706

首页 > 图片新闻 >

着力发展都市精致农业体系加快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我市正向现代农业方向不断迈进。(钱堃 摄)

  为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座谈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我市农业动能转换的思路对策,全市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现场交流会近日召开。会议明确我市今后将在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新六产、绿色农业、装备支撑这四个方面,以发展都市精致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市农业局主要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正处于向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关口,要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就要坚持“依城发展,为城服务”的发展方向,按照精确谋划、精准实施、精致发展原则,通过推动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拉动、品牌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新型主体联动和改革发展推动,以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新六产、绿色农业、装备支撑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科技精湛、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文化精粹的精致农业体系。

  找准转换方向构建都市精致农业发展格局

  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季孝表示,新旧动能转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行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抓手。今年,李克强总理来我省视察时指出,支持山东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7月,我市召开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发展大会,全面启动了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建设。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给我市农业新旧动能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特别对农业系统来说,这是一次实现农业发展千年变局的难得机遇,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意义和内涵要求,立足我市农业实际和发展趋势,努力在推进动能转换中率先破局。”

  “农业动能转换,就是农业逐步摆脱对要素粗放投入等传统动能的依赖,依靠改革创新、结构优化、要素升级等培育新动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要经历以旧变新、以新换旧和新陈代谢的步骤,是一个从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到腾笼换鸟、无中生有的接续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精准把握时代脉搏,进一步找准调优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努力在动能转换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李季孝表示。

  据了解,当前,可以说我市已经完成了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但与建设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高定位相比,与率先在全省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目标相比,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标需求侧,从供给侧入手,加快实现从依靠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兴农、品牌富农的绿色发展转换。从生产条件变化看,近年来,农业投入品、土地租金、劳动力和生产服务的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不断抬升,同时农产品价格的“天花板”也在拉低,传统农业已不能承载更多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据测算,目前1个农村劳动力需经营3公顷左右的耕地,所得收益才能达到社会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这就迫切需要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强化科技、装备、人才和智能支撑,通过提升要素质量、扩大规模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激发新动能。从生产关系调整看,过去30多年,实行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现在看,“分”的作用发挥得比较明显,“统”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然占据较大比例,但由于土地有限,仅靠土地不能养活全家,大量劳动力外出,“谁来种地”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统”的作用,着力在减少农民、减轻土地经营负担上做文章,积极创新土地集约经营方式,加快实现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向新型农业主体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对于如何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李季孝介绍,当前,我市正处于向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关口,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要根据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要求。在发展定位上,要紧紧围绕济南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和都市化特征,立足农业总量小、资源缺、劳动力少的实际,充分发挥省会的区位、智力、资本、市场优势,强化精准高效发展方式植入深度,集约发展高质高端农业产业形态,着力走“依城发展”的精致农业路径;牢牢把握济南人口集聚度高、高端消费需求旺盛的特点,积极迎合市民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美好愿望,突出共享原则,高水平开发农业多重功能,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和谐优美农业生态供给,加快构建“为城服务”的精品农业发展局面。

  在发展方向上,就是按照“依城发展、为城服务”的思路,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都市精致型农业,走与省会地位功能精确契合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牢固树立精品导向,紧盯市场消费需求,及时调整农业结构,强化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农产品供给;牢固树立效率导向,深化农业体制机制创新,着力从新型主体、规模经营、创新驱动等领域激发新动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牢固树立绿色导向,坚持有序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强绿色生态供给,走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之路。在发展重点上,按照精确谋划、精准施策、精致发展原则,坚持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益拉动、品牌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新型主体联动和改革发展推动,以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新六产、绿色农业、装备支撑等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产业精深、产出精品、经营精细、科技精湛、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景观精美、文化精粹的精致农业体系。

  通过对农业动能转换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结合省会实际,可以说,我市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总方向,就是大力发展都市精致农业,在动能转换的进程中下好先手棋、当好排头兵,在更多方面、更多领域领跑先行,加快构建起完备的都市精致农业格局。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

  李季孝表示,某种意义上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农业从碎片分散经营走向集约规模经营的过程,这其中新型农业主体发挥了关键作用。近4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累计奖补资金达2.5亿元,重点打造了六大类示范性主体700余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总量增加了60%,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率接近40%,以“一区六园”为龙头、250个特色园区为骨干、主体规模60万亩的精致农业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无论是推进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等规模主体建设,还是推动农业新六产等新兴业态发展,都是必须要有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强势驻入。我市要按照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做优做活农民合作社、做专做精家庭农场的思路,强化设施用地、金融信贷、农业保险、拓展市场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并多元化支持融合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产业联盟。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按照降门槛、宽认定、扩规模的原则,调整市级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及范围;建立农业招商引资绿色通道,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外来资本来济投资兴办涉农企业;引导企业和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规模化经营;支持企业参与‘三区三园一体’建设,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家素质,加大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型、创新型、特色化领军企业,开启农业企业家二次创业之路。”李季孝表示,我市将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从各地实践看,农业社会化服务在节约成本、整合力量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是目前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更有生命力的方式。

  据了解,今年5月份,我市成功打赢了30年不遇的小麦条锈病歼灭战,这其中社会化服务主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市农业局将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民群众中的主心骨地位和组织协调优势,利用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多领域、广覆盖、便捷式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同时,大力开展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机、植保、农资、农技等专业化组织联合融合,成方连片推广“10+N”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打造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综合体。要健全服务标准体系,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品种、不同服务环节,制定服务标准和操作规范,加强服务质量监管评价,形成主体多元、竞争充分、规范有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

  另外,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而这项改革的重要指向就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深化农村改革中的深水区,我市将把准方向、尊重农民意愿,坚守集体财产不受损失和农民利益不受损害两条底线,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今年根据全省统一部署,我市在天桥区、平阴县开展了这项改革省级试点,目前113个试点村已进入了清产核资阶段。下半年,要以这两个省级试点县为突破口,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年底前完成全部县区改革试点任务。在试点基础上,推动出台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改革意见,明年全面铺开,切实强化组织、程序、政策、经费保障,着力抓好清产核资、成员界定、资产量化、股权设置管理、登记注册、运营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建立非经营性资产统一运行管护机制,加快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产权市场体系三大平台是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的助推器,各县区要主动担当,着力在推动三台贯通上再加一把劲,特别要把加快经营权证颁发进度作为当务之急,解决好存量流转土地中错综复杂的情况和矛盾,创新引导新增流转土地主动入市的政策措施,加快促进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各级要发挥好交易平台的作用,做过细的工作,提供足够多有规模的地块,真正使想种地的主体能找到土地。要充分挖掘面广量大的农业贷款需求,简化担保贷款流程,为更多规模化经营主体送去信贷支持。

  发展新六产着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李季孝表示,农业新六产与农业产业化一脉相承,它依托农业、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农业,新六产的产业链条更长、融合程度更深、覆盖范围更广,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我市初步形成了粮经饲兼顾、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建成了12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95:1,休闲农业总资产38亿元、年营业额达15亿元,特别是投重资打造的“四园一校区”,已成为全市农村三产融合的先导区和主阵地。

  但同时,我市农业低端产能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城镇居民多样化需求与农业多种功能发挥不足的问题日趋明显。下一步,我市将以构建精深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以姓农为前提、富民为根本、融合为关键,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园同建”,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四型发展”,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着力做好“接二连三”、“跨二连三”的跨界融合文章,全面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在全面优化农业结构方面,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优势要素基础上,我市首先要调优区域结构。坚持超前眼光、省会标准、都市特色,科学规划布局,着力打造“一圈两带三区”六大精致农业板块。特别要对接全市动能转换先行区总体方案,尽快制定新六产发展规划,充分用好先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长极,为全市农业动能转换提供可复制经验。其次,要调优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绿色集成技术推广,重点建设粮食、蔬菜、渔业、特色产业四大功能区,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稻全程机械化、杂粮提质增效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260万亩以上,水稻、杂粮、脱毒甘薯核心种植区均达到10万亩。按照智慧化、园区化、高端化的标准,大力推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和现代畜牧园区建设,引领畜禽养殖结构升级。再者,要调优产品结构。把握省城居民品牌化、高端化、个性化消费趋势,实施菜篮子提质增效工程,落实好属地管理责任制,建立永久菜田保护机制,打造一批标准化蔬菜基地、水产基地、畜禽基地、鲜果基地、特色产品基地,建立健全菜篮子直通车服务体系,稳步提升菜篮子主要产品的自给率、合格率和应急保供能力,让绿色优质安全的菜果鱼、肉蛋奶及时便捷地装满市民菜篮子。

  另外,我市将全面开发新产业新业态。在农产品加工业方面,我市的短板也很突出,初加工产品比较多,精深加工产品覆盖率不到50%,去年我市最大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圣泉集团销售收入虽达35亿元,但与我省销售收入最高的六和集团600亿元的差距巨大。下一步,我市将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区和物流节点集聚,打造专用原料、加工转化、现代物流、便捷营销融合发展的精深产业集群;引导加工企业与上下游各类市场主体组建产业联盟,构建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休闲农业方面,要精准对接市民需求,有效植入“旅游+、生态+、文化+”等模式,打造一批都市精致农业园区和精品观光线路,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农业与多产业横向联合、深度融合。在农村电商方面,要以现代农业体验馆、章丘百农汇等这些平台为引领,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建设区域性农产品专业电商平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自建平台,大力开展线上线下营销,加快打造一个专业性强、安全性高、产需有效衔接的精密电商网络。

  去年以来,围绕“一园一区六中心”的总体框架,突出种养加、吃住行、游购娱、教研颐12项功能,扶持打造了31家现代农业综合体,总投资达到1.7亿元。我市农业的综合体概念提出的比较早,与中央提出的田园综合体概念基本一致。但从工作推进看,力度还不够大,单体规模档次还不够高。“因此,我们要正视差距,充分借鉴先进经验,依托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园等各类园区、平台,集聚政策、人才、科技、资金要素,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加快形成闭合型产业化链条,以一产为基础加快实现一二三产交叉渗透,在推进主体间‘物理连接’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产业间的‘化学融合’,扶持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打造成为精致农业发展高地。”李季孝说。

  以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

  绿色是农业的本色,也是推进农业动能转换的重头戏。近年来,我市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目标,创新走出了配方施肥个性化、统防统治专业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生产主体企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六化发展路子,建设了10万亩防治示范区,全面完成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划定,商河县被列为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县;我市以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引领,创新构建了监管工作有人管、生产过程有标准、违禁投入品买不到、农残超标检得出、上市产品可追溯、违法行为重惩处的六要素贯通的质量监管济南模式,三品一标累计达到1135个,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连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商河、章丘分别被认定为国家和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但同时,当前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日趋紧迫,节药、节肥、节水的压力很大,特别是这次中央环保督察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唯有继续秉持绿色兴农理念,以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主抓手,加快转变粗放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将泉城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首先,要优化资源环境配置,以督察倒逼落实,坚持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技术路线,深入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化肥减量增效和精准高效施药技术,大力推动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构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生物产业链,用两年时间建成覆盖全部县区的面源污染防治示范区,实现防治区内节药30%、节肥25%、废弃物综合处理率超过80%。同时,积极发展畜禽粪污第三方治理和社会化服务,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抓好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特别要以蔬菜和林果为重点,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到2020年完成44万亩的发展任务。

  其次,要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业动能转换首要任务是提质增效,这其中的基础和关键是解决好质量安全问题。要贯彻质量兴农理念,按照绿色化、标准化、市场化要求,将六要素监管模式推向纵深。一是抓好主体,必须依靠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带动,推进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进而解决一家一户很难生产出安全放心农产品的问题。二是抓好平台,重点是抓好农资监管、农产品追溯与监测“三大平台”,切实解决农业投入品源头可控、农资经营门店管理规范、监管部门数据可查,推进监管追溯智能化,实时分析质量安全情况,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链条全覆盖。这是今后几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抓好支撑,在技术标准上,要及时淘汰不适应产业发展的标准和技术规程,将过去繁杂冗长的标准简化为明白纸,让生产者看得懂、用得上、见效快;在监督执法上,重点是宣传落实好新的《农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法规,特别是对高毒禁限用农药违法生产、经营、使用者,要敢于动真碰硬,依法果断采取最严厉的惩戒措施,在保护好农民群众权益同时,充分彰显农业部门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决心和能力。

  再者,要强化品牌农业建设。品牌创建是农业动能转换的强大引擎和推动力量。当前我市品牌农业建设还任重道远,单拿品牌价值来说,我市在全国最著名的章丘大葱为32.1亿元,与东阿阿胶的340.53亿元差距甚远。因此,我市要积极对接全市名牌名企名士“三名”工程,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推进产业品牌化为主线,把精品理念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拉下推、层级梯进,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加快建立起品牌培育、传承、保护的长效机制,提升农业品牌生态竞争力。要按照品牌高端化的要求,根植文化内涵和创新元素,以三品一标为引领,通过实施质量提升、培育创建、评价监测和营销拓展“四大行动”,精细精准精心培育,贮备一批潜力品牌、提升一批优势品牌、推介一批知名品牌,合力塑造济南市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全力打造泉字号品牌农业强市。同时,要依托区域优势主导产业,按照新建拓展与改造升级相结合的原则,打造一批集农产品交易、电子化结算、加工配送、检测、信息等于一体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引导产地市场投资建设冷藏设施、产品整理和初加工、配送运输车辆等,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物流体系,实现冷藏、保鲜、加工、配送一体化。

  推进农业智慧化着力强化基础科技装备支撑

  近年来,市农业局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和双推项目230项,建成科技示范培训中心50个、兴农之家200个,建设运行了国家粮食作物和蔬菜展示示范评价中心,建设了省内一流的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大田作物、奶牛、蛋肉鸡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机总动力、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52万千瓦和88.4%,主要农作物及水稻生产、防治、加工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但目前,我市旱涝保收农田仅有一半,农业科技水平距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农业智慧化建设也仅是刚刚起步。这些都是关键要素,是重要支撑,必须持续加大投入,推动精湛化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精良化设施条件全面配备,实现农业展翅高飞。

  “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这方面,应当说是有历史欠账的。虽然我们的农业园区大都建设得高大上,但基本农田仍然没有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我们要抓住市里将基本农田建设统筹职能划归市局的重大机遇,全力提升农业基础承载能力。”李季孝表示,从投入角度说,重点是推进项目管理改革,创新建立大专项+任务清单+实施方案的“双加”方式,将市级部分专项扶持资金切块下放到县区,做好整合与撬动两篇文章,使相关资金集中投向农业基础建设。从重点任务看,要围绕高标准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两大任务,统筹资金使用,统一建设标准,每年支持建设一批整建制项目区,实施耕地地力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一批重大工程,使沟渠路林桥涵闸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逐步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粮食产能过双千、全域农业高产高效。

  另外,农业动能转换,创新驱动是核心。这几年在这方面我市已经走出了很好的路子。下一步,要以突破农业精准化技术为重点,以创新和双推项目为纽带,着力构建目标一致、分工明确、权责明晰、利益共享的一条龙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专家直接到田、成果直接到户、服务直接到人。要实施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动植物新品种选育攻关、智慧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科创中心建设等工程,建设全国蔬菜集约化育苗研发中心,建设农业科技联盟合作示范基地。创新驱动说到底是人才驱动。要实施千名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在本行业有建树、在全市有权威、在全省有影响的农业科技精英人才团队,健全完善以专家团队为骨干、农技人员为主体、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参与的精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要争取浙江大学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在济落地,通过构建研究院、基金、创新谷三位一体的农业产业研究孵化矩阵,努力将其建设成为服务政府决策的智库、服务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阵地、吸引国内外顶尖农业创新人才的洼地、孵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培养本土化农业创业人才的高地,使之成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农业动能转换动力源。

  同时,我市还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体现在“编织一张网,打造五支队伍,出台一揽子政策”。编织一张网,就是将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全链条培育基地,并以其为龙头,县区培训机构为主体,区域科技培训中心为支撑,院校和科研服务机构为补充,形成教育培训硬件网络。打造五支队伍,主要是根据培育对象从业经历、知识水平、发展需求、行业特点,分类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型、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和公共管理型职业农民。出台一揽子政策,根本的要使新型职业农民享受新型经营主体的待遇,优先安排市级各类农业项目,还要加强创新创业、贷款贴息、城镇职工保险、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扶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经营主体“两新”融合、一体化发展。

  最后是做强农业装备支撑。当前,制造业与农业技术创新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农机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要通过优化农机购置补贴导向,开展关键急需、智能高效、绿色环保农机装备推广,扩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着力补齐园艺经济作物、设施农业等机械化短板,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要以发展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为切入点,积极投入园区建设,推进农机作业服务转型升级。要按照智慧产业化的要求,积极对接全市数创公社发展规划,以开发“互联网+”农业“十大平台”为重点,以大数据为轴心,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形成信息农业、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等新兴业态。特别要以“互联网+”向“云+”迈进为导向,实施农业企业上云行动,利用云平台和云服务搭建信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智能控制、生产数据检索共享、农产品营销与安全追溯、农业经营决策智能分析等业务上云,培育农业企业发展新动能。(济南日报)